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地质论评 2016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地质论评 2016

第62卷 增刊 V ol. 62 Supp.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邓祖林,晏中海,林洋,庄景遗,张亮
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四川广汉,618300
*
注:本文为中国核工业局项目(编号:201365)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6-07-10;改回日期:2016-09-20;责任编辑:章雨旭。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6.s1.014 作者简介:邓祖林,男,1984年生。

工程师,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Email:512347088@ 。

关键词: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找矿方向
砂岩铀矿主要指形成于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的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王正邦,2002),一般产于中新生代盆地内,具品位低、储量大的特点(侯惠群等,2015)。

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其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

前人曾在四川盆地内开展过大量的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工作,以石油、煤炭工作程度较高,而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总体来说,铀矿勘查工作以四川盆地北部研究多,南部研究少;盆缘研究多,盆中研究少;局部研究多,全盆研究少;沉积相研究多,构造研究少;矿床研究多,成矿带研究少;矿床工作多,外围工作少。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工作手段及研究手段的丰富,对四川盆地、川北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有新的认识(巫声扬,1989;张金带,2005;荣建锋,2009;黄昌华,2015)。

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川北砂岩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后生成矿作用的重要性。

上述这些研究为在四川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提供了信息,为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

1 地质背景
四川盆地及邻区主要存在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三江地槽褶
皱系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调查区主要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四川台坳上,区内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四川台坳之川北台陷上。

四川盆地及邻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

以龙门山—菁河断裂为界,东、西两地区的地层特征差异明显。

东部地层发育齐全,西部缺失侏罗系—白垩系。

四川盆地及邻区岩浆岩比较发育,花岗岩类占70%以上,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攀西和川西高原地区。

元古代及其以早的岩浆岩,大致自康定—攀枝花一线向两侧有时代逐渐变新的趋势,古生代以来的岩浆岩,大致平行于金沙江呈带状分布。

四川盆地内岩浆岩出露极少,仅分布在盆缘南江县以北大巴山一带,龙门山一带也有零星出露。

大巴山一带,侵入岩多呈岩基、岩株、岩脉状产出,侵入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为基性—中基性—中酸性—酸性的岩浆杂岩体,表现为地槽型特征。

火山岩主要为一套变钾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凝灰质大理岩,常为变英安质角砾岩—安山晶质凝灰岩—变凝灰质大理岩。

四川盆地及周边构造发育,盆地内则以断裂构造为辅,褶皱构造为主,广泛发育背向斜;盆地周边则仅见断裂构造。

四川盆地是扬子准地台之上发育的大型陆相中新生代盆地,中条运动、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在盆地内均存在明显的构造运动痕迹,以晋宁运动、印支运动、喜山运动最为强烈。

2 找矿目的层及类型的确定
砂岩型铀矿主要是外生后成的,其找矿目的层应选择区域上发育稳定,最好是河流—三角洲
地质论评2016年62卷增刊
相沉积砂体,因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砂体具备泥—砂—泥结构,区域上发育稳定隔水层,有利于后期含铀含氧水沿层间向深部渗入,从而氧化层间砂体,发育层间氧化带,形成砂岩型铀矿。

四川盆地盖层以河流—洪泛平原相、河流—河湖交替相沉积为主。

岩性为粗—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多韵律不等厚互层,具泥—砂—泥的结构,均具备形成砂岩型铀矿的岩性岩相条件。

考虑盆地内已发现铀矿床、铀矿(化)点,以及异常点(带)的赋存层位,以及区域上的发育程度,确定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下白垩统苍溪组为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找矿目的层。

川东南拗褶区内发育的隔挡式褶皱形成的山间盆地,背斜紧凑,向斜宽缓,向斜翼部地层倾角5°~10°,每个山间盆地都是一个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发育相对独立的补、径、排系统;川中隆起区的威远—自贡地区、南充—广安、泸县—合江地区地处基底斜坡带,地层倾角1°~5°,地下水径流途径长。

上述地区盖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侏罗统遂宁组发育河流—洪泛平原相、河流—河湖交替相沉积砂体,具备泥—砂—泥的结构,区域上发育了稳定的隔水层,有利于后期含铀含氧水沿层间向深部渗入,从而氧化层间砂体,发育层间氧化带,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

因此,确定上述地区砂岩铀矿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

川西北拗陷区的川北地区发育复式褶皱,构造平缓,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受褶皱构造控制,补、径、排系统发育完善,含矿层下白垩统苍溪组发育古河道系统,且上下发育了稳定的隔水层,砂岩铀矿受古河道控制。

因此,确定川北地区砂岩铀矿找矿类型为古河道型。

3 远景区划分及特征
根据《铀矿地质勘查成果分类分级》(EJ/1213—2006),结合四川盆地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和古河道型砂岩铀矿成矿条件,预测巴中—通江、綦江—南川、威远—自贡、南充—广安四片地区为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区,远景区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区划分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侯惠群,韩绍阳,柯丹. 2015. 砂岩型铀矿弱信息提取方法应用. 地质通报,34(7):1344~1349.
黄昌华,张成江. 2015. 四川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42(3):303~311
荣建锋,何发扬,巫声扬. 2009. 四川盆地龙潭向斜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铀矿地质,25(1):7~13
王正邦. 2002.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铀矿地质,18(1):9~21.
巫声扬,王德生,王淑华. 1989. 川北砂岩型铀矿床沥青铀矿特征及成矿时代. 矿物学报,8(4):365~372. 张金带,徐高中,陈安平,王成. 2005. 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铀矿地质,21(3):139~145
DENG Zulin, YAN Zhonghai, LIN Yang, ZHUANG Jingyi, ZHANG Liang:Prospective forecasting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and its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Sichuan Basin
Keywords:Sichuan Basin;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Prospective forecasting;Prospecting direc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