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名与文化第一讲资料

地名与文化第一讲资料

•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 的专有名称。
地名的分类:
语音
• 按语言分
词汇 语法
修辞
物质文化地 名
按文化分
精神文化地名
地名命名的依据和属性:
地名属性
社会性
时代性 民族性 地域性
纪念性 寓情性 传承性
地名的社会性:
• 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 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 “风暴之角”——好望角; • 支那; • 邵陵县; • 陈家马圈; • 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 鄠县改为户县
地名的时代性:
• 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时代的特征。 • 前苏联时期,有很多的城市被以极具社会主义的名字命名,
比如“列宁格勒”,“共青团城”等。 • 镇南关——睦南关 • 原英国殖民地的黄金海岸,于1957年独立后改名为加纳,标
地名的地域性:
• 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比 如我国一些省份以江河作为自己的简称,如江西为“赣”; 湖南为“湘”。
• 河南、山东; • “安阳”“洛阳”“信阳”; • 睦州垟、三垟湿地; • 薛岙、沈岙; • 长白山、五指山、马鞍山。 • 铁匠营, • 观音寺 • 渡口市
形成这种经济的原因:
• 地形、地貌; • 气候;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 形成; • 延续; •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影响。
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他的出现是以 国家的建立为前提而存在的。
二、地名是什么?
•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 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系统,这些系统与 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反映了现实和历史的社会活动的特 点,地名有命名时的初始意义,也有命名后随着地域的驰 名而获得的手工业特地名征意义,但地名最重要的基本涵义还是在于 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类别。
地名与文化
主讲: 联系方式:
一、“文化”界说
•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物相杂,故为文”《易.系辞下》 •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 • 引申义:①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
制度; • ②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 “经天纬地余曰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 造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也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藕断丝连,含混不清。
从纵的方面,农耕 经济的发展,始终 保留着各个时期发 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村社经济 乡族经济
乡族组织和宗法观 念
从横的方面,与西欧庄 园制度的封闭式自给自 足、依附农奴相比,不 突出。且包含手工业、 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 分。 个体家庭经济 商品性农业 手工业
志着该国殖民时代的结束。
地名的民族性:
• 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 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 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
• 吉林省中的“吉林”来源于吉林市,吉林原名“吉林乌 拉”,满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
• 二连浩特、呼和浩特; • 呼兰哈达; • 弓弦胡同, • 板弄,板劳。 • 陕西麒麟沟 • 湖南凤凰县
•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 “大文化”的结构: • 1.物态文化层 • 2.制度文化层 • 3.行为文化层 • 4.心态文化层: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
层。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与“化”并用:
• 两者并联使用,可追溯于战国末年儒生所编辑的《易.贲卦. 彖传》:
•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西汉以后,“文”和“化”方合为一词,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软”
•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举,或与 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
• 拉丁文Culture:原型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 意等多重意义。
• 英法文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义,并引申为对人的性 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与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 “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
结语:
• “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彬彬,然后君子” • ③由上两层意义导出美、善、德行之义。“文犹美也,善
也”
“化”的含义:
• 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问》 • 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 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 类的才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 所以: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同时改造“改造 者”自身。
•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 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 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 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又被 称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 体。”——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原始文化》
我们认为文化是:
• “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 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 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其形势如何变化, 其基础,也就是社会存在都需要一个空间载体,那么这个 空间载体的命名便会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地 名与文化的联系。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 以农耕经济为主题的经济生产形态。 • 农耕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