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之古代年龄称谓

传统文化之古代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
年龄称谓
襁褓 婴儿时期。襁指婴 的带子,褓指小儿的 被子。后来以此借指 未满周岁的婴儿。
垂髫,也作“垂发”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 自然下垂的短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口 雏鸟黄色未退的嘴,喻 指幼小。在这儿借指儿 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 称为“黄口”。 黄口小儿则常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 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 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还未 成年。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 二月初。 ——杜牧《赠别》
及笄(jī) 指女子年满15岁。 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 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 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 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 则笄。所以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 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 龄。
束发 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 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 一束。
加冠,又称弱冠
指男子20岁。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 成年,但体尤未壮,故 称“弱冠”。男女成年 的标志分别为“加冠”、 “加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