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第八讲 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第八讲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爱情、婚姻家庭道德。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爱情的构成因素、本质和特征以及道德要求;婚姻的道德要球;家庭中的道德要求。

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公德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特点1、社会公德的定义。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公共交往道德,如互相尊重、敬老爱幼、善待弱者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等。

(2)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道德,如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利益等。

(3)反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人类环境公德,如讲究卫生、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等。

2、社会公德的特点(1)社会公德是一种低层次的道德要求。

(2)社会公德一般没有阶级性。

(3)社会公德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4)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最大的继承性和通用性。

二、社会公德的作用1、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表征。

2、社会公德是建立社会稳定秩序的保障。

3、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是培养个体高尚道德人格的起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内容和建设1、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是在以往社会公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增添了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的新内容,其主要要求是:(1)团结合作、互相尊重。

(2)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3)维护公共秩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安全。

(4)行为文明、礼貌待人。

(5)遵纪守法、树立公民意识。

(6)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7)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概括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2、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建设第一、努力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识。

第二,从自己做起,培养人们的道德自律精神。

第三,形成保障社会公德实现的健全机制和良好社会氛围第二节职业道德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涉及每个从业者,是每个人所扮演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角色,职业道德作为协调职业的道德准则,对于职业活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职业道德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活动,而且也影响整个社会的职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

一、职业道德的本质及特点1、职业道德的本质(1)职业:人们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活动。

(2)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3)职业道德的本质: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范围内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是职业活动中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反映:其一,调节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其二,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与物之间(“当下活动者人”与“未来活动者”)的利益关系。

其三,调节不同职业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2、职业道德的特点(1)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是鲜明地表达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业特性的行为准则。

(2)在形式方面,特别是在行为准则的表达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制度、章程、守则、公约、须知、誓词、保证、条例等简洁明快的形式)。

(3)在调节范围上,职业道德主要用于约束本职业的人员,具有具体性和确定性的特点。

(4)在功能上,职业道德一方面使社会阶层道德“职业化”(产生并服务于特定的职业实践,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使个人品质“成熟化”(主体成人化+主体自觉化+受实践检验化)。

二、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其一般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其基本的规范如下:1、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尽心从业)(1)对于不同性质的劳动(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薪酬高低)都要有荣誉感。

(2)一旦选择了职业,就要对广大人民负责。

服务质量上应精益求精。

(3)对本企业本单位负责。

开拓进取,提高劳动生产率。

“爱岗敬业”须处理好两种关系:其一,择业跳槽与服务至上。

择业跳槽:社会成员为追求理想职业或较高社会生活待遇与而主动采取的改换职业行为(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服务至上:把为他人利益而工作放在最高位置的道德追求(顾客至上、祖国至上、育人至上合理的择业跳槽会使服务至上的观念变得清晰突出,其内涵变得丰富而深刻(升华和转移观念)。

服务至上的观念能够指导择业跳槽的取向(用合理的功利观取代狭隘的物欲观)。

其二,职业沉浮与坚守本义的关系。

职位沉浮:职务和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

坚守本义:不为外界因素所左右,坚持已有的道德信念并据此为人处世,是一种道德的节操。

职位沉浮需要坚守本义。

即坚持人的地位与身份的自致原则,放弃他赋原则,做到高处能胜寒,低处不深深,荣辱不惊,既不忘却自我也不抹杀自我,保持我之为我的根本规定性,防止职位沉浮中出现道德的堕落与破产。

2、诚实守信(忠于职守、信于百姓)(1)遵纪守法、取财有道,以维护职业交往秩序;(2)货真价实、一诺千金,以降低职业交往成本。

3、办事公道(主要针对公务员)(1)公务动机要出于公心,即以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反对注重“小圈子”利益的狭隘动机和假公济私倾向(2)处理公务应秉公处理、大公无私,依统一标准行事并予以公开透明。

(3)一身正气,对一切不公道现象进行抵制和斗争。

4、服务群众(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1)领导应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做人民公仆,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

(2)一般从业者应把自己的职业谋生活动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服务业尤应如此)。

(3)提升自己的服务层次,努力从不自觉服务层次上升到自觉服务层次。

5、奉献社会(把职业活动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1)全面奉献;(2)长期奉献;(3)优质奉献。

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一、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价值取向。

二、当前我国职业价值观转变的必要性首先,这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生产成本的节省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要求解决“冗员”的问题。

其次,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成为一个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这决定了企业不能吃国家的大锅饭,个人不能吃企业的大锅饭,因此,企业享有自主的用工权利、管理权利,并拥有对其员工提出一定要求的权利。

再次,这是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定会引发就业的压力,对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职业价值观念的改变。

三、当前我国职业价值观转变的方向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

2、从单纯的生活生存型向注重素质成就型转换。

3、从等级认同型向平等认同型转换。

4、从只重功利型向义利统一型转换。

四、加强我国职业道德建设1、提高民众对职业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应对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现状有充分的了解。

要注重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精神鼓舞与物质激励、统一安排与择业自由等结合起来。

3、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与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适应科技行业发展、职业流动加速、个人择业更加自由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

4、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际出发,考虑从业者道德觉悟的程度差别,制定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逐步提高整个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5、突出重点。

重点抓好干部道德和服务行业道德,发挥干部的表率作用和服务人员的窗口作用。

第三节恋爱与婚姻家庭道德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验的阶段。

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亲密联系的特殊生活。

因而在恋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伦理关系,需要用恋爱和婚姻家庭道德来调节和制约。

一、爱情与恋爱道德1、爱情及其构成因素(1)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生活基础和共同的理想,在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2)构成因素:性爱、理想与责任其一,性爱。

性爱是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是爱情发生的胚芽。

性爱把爱情亲人之爱、朋友之情和同志之谊区别开来,是一种特殊的情爱。

爱情中的性爱不仅包含自然属性的内容,而且主要包括社会属性的内容,社会属性净化了自然属性,使之发展成为有理性的人类特殊感情。

其二,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引发男女双方基于文化因素的相互爱慕,它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雨露阳光。

双方言谈、行为、品性等人格的相互映照,以及志趣上的相互认同是双方的共同理想,是爱情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真正的爱情之所以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品德,其深刻的原因也就在于它是一种充满生活理想的特殊感情(志同道合的感情)。

其三,责任。

责任是男女双方情感交往关系中的职责和义务体现,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是爱情得以长久的沃土,是坚贞爱情的“试金石”。

它由性爱,特别是由理想派生出来,它又反过来制约着性爱和理想:责任往往抑制性爱的自私性。

责任保障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理想的实现。

总结:美好爱情是性爱、理想和责任三者的有机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三者各具功能,互相促进,推动着爱情的前进,使它成为一个色彩绚丽的发展过程,在人生道路的不同阶段都显示出它的独特力量。

它的初期表现出相爱者的相倾相慕,终身结合的纯真意愿;中期表现为相爱者的相知相亲,相依相恋的诚挚友谊;晚期表现为相爱者的互敬互助,白头偕老的深沉愿望。

爱情就是人类这样一种特有的精神生活。

2、恋爱的道德要求(没有道德的护佑,爱情不会长久)(1)尊重人格平等。

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

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如果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

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者对对方予以束缚或强迫,都不符合恋爱的道德要求。

(2)自觉承担责任(不做水上浮萍,而要学崖上青松)。

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

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

责任的担当,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而是需要见诸行动的自觉。

责任常常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情是风雨中共同撑起的一把伞,是暮色里急切盼归的一种情,是寒夜灯影下温暖的一杯茶……(3)文明相亲相爱(恋爱要讲究场合道德,切忌不分场合的如胶似漆)。

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和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

3、大学生对爱情应持的态度: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情感定位不清晰:理解/感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人生目标不明确:爱情至上)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恋爱动机不端正:爱情是一份表格、一张饭票、一个阶梯)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恋爱态度不严肃:无责任的性游戏或制造爱情包袱)4、正确对待失恋第一,要明确“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恋爱双方都有平等选择爱和依法放弃爱的权利,任何一方无权强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