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电影中的4大艺术美

浅析电影中的4大艺术美

浅析电影中的4大艺术美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短短的100多年中,电影这门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楚楚动人的艺术女神了。

人们把电影称为是继文学、音乐、建筑、美术、雕塑、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

电影艺术堪称艺术殿堂里最年轻的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综合艺术,融会并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势和长处,特别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最新成果。

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观众数量之多,却是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路易·得吕克在《电影及其他》一书中提到:“我们目睹一种不寻常的艺术,也许是惟一的现代艺术诞生的见证人,因为它同时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庄汉新在《美学纲要》一书中提出:“艺术美,会使人们超越时空,打破自然现实的局限,而实现永恒;艺术美,会使人们依据内心的灵感,摆脱自然、现实的束缚,把自由想象的触角伸向无穷,达到无限;艺术美,作为人的一种主观的、观念形的、心灵的创造,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真正属于人自身(同类)的,为自然、现实世界所不可有的第二世界,人自为的世界。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也具有着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艺术美。

一、综合美首先,电影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人物、故事和环境变成一系列具体的视觉形象。

这种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科技兼容特点,导致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观念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

电影艺术的每一次伟大的飞跃都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标准银幕单声道到宽银幕立体声,每一次前进的变革,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电影创作的逐步渗透,再次拓展了电影艺术表现的领域,电影不仅可以记录客观世界的物像,而且可以极尽所能地在银幕上展示人类幻想中的世界或魔幻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电影奇观。

电影艺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其次,电影艺术对其他艺术形态及对各种技术构成元素的兼容。

电影几乎把雕塑和绘画、音乐和舞蹈、工艺和建筑、文学和戏剧等各种因素综合于自身。

并将一切艺术中的各种因素——声音与造型、叙述与描写、戏剧性和纪实性、诗意与哲理等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

对于各种艺术元素,也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再加工、再创造,因而在新的综合中形成新的特质、新的整体。

电影是一种运动的造型艺术,电影将静态的空间呈现扩展为动态的时间延续,消解了传统的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动态和静态艺术间的割裂,创造出了新型的审美把握现实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电影和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做一下比较。

戏剧以对话为主,而电影则是以视觉的画面为主,它是一种动的画面的艺术。

电影的对话可以减到最低限度,无声电影也曾为电影争得独特的艺术成就。

戏剧完全靠剧中人来表现,作者不能出现在舞台上,而电影作者却如小说一样,可以主观自由地叙述一些,达到再现基础上的最大表现。

电影的画面形式上是最客观的,几乎是如实的再现,但这种最客观的再现,也是最主观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主观心灵的诗。

可以说,较之于戏剧,电影更具有综合美。

诞生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电影艺术,由于插上了科技和艺术的双翼,能够在新世纪的广阔天空中任意翱翔。

正是由于电影艺术自身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使它们能够兼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表现与再现于一身。

更由于科技的优势,电影艺术的时空综合性,比起传统的综合艺术(如戏剧)来,更加灵活,更加方便,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由度。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

电影艺术对于戏剧、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摄影等各门艺术的融会综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一种艺术学层次上的综合,而电影艺术在美学层次上的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

电影摄影机和电视摄像机的创造,既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记录,又包含着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在纪实性的手法中体现出哲理性的思考,在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在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中最充分地体现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这种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正是电影和电视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全新质的,再加上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立艺术与现代艺术。

一部电影,可以在时间上浓缩百年风云,更可以在空间上自由转换,在银幕上展现常人无法观察到的神奇的微观世界和浩渺的宇宙空间,再也不会向传统综合艺术如戏剧那样,受到表演场地空间和现场时间的限制,从而成为在时间和空间表现上具有高度自由的现代综合艺术。

与此同时,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的综合,更使得影视艺术魅力倍增。

(更多电影尽在 )二、直观美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画面。

画面,也称为镜头。

电影是以蒙太奇(画面剪辑)为手段,能自由地广阔地反映一些客观现实生活的艺术。

蒙太奇以逻辑理性关系为基础,它把认识的理性内容转化为可视的画面,诉之于人们理性的直观。

电影以这种可见的理性的蒙太奇语言,去描绘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表现细致入微的深层心理,其描绘的自由性更类似于小说之运用观念符号的语言,但是比小说更直接,具有直观美。

电影首先是由文学发展而来,但是电影和文学是有所区别的。

两相比较,电影是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人物。

尽管文学作品在写人物时,也要千方百计写出人物的性格形象,但毕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的描写,最终还要借助于读者的想象来实现。

因此,在看小说时,每个读者都要根据作品的描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脑海中想象着人物的形象、动作等等。

而在看电影时,想象变成了接受,一个人物的形象、动作、穿着以及所处的环境都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得电影具有一种直观美。

电影可以更逼真、更准确、更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虽然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现,但毕竟不如电影直接。

毛泽东的湖南腔、蒋介石的宁波腔、周恩来在普通话中带苏北口音、又夹有天津口音的语言特点,是小说无法很好表达的,可是影视艺术就能很好表达。

如今,数字计算机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应用,为电影的艺术构想和实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它能将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出现的影像叙述到电影故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说传统的电影是通过摄影机和胶片拍摄到现实中的影像,再把胶片冲洗、剪接、拷贝,在银幕上“复制”出现实的图像,那么在数字技术与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不光是现实的复制,更有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动画特技等虚拟影像。

这些虚拟影像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但却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其实观众并不在意它是怎么得到和拍摄的,也不介意它是不是客观现实的存在,观众在乎的只是视觉感受。

如好莱坞电影《金刚》一片,里面不仅用电脑特技虚构出了一个超级大猩猩的形象,并且运用大量的特技来表现惊险的场面,这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充分体现了电影的直观美。

三、运动美电影是一门运动的艺术,而且是连续不断的运动。

电影中强有力的、逼真的、富于表现力的运动,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达到的。

连续的运动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

电影的运动,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

这种运动综合表现在银幕上,使得电影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它可以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空跨度中跳跃,成为一门真正在空间和时间上享有绝对自由的艺术。

从更广的涵义上看,电影的运动不仅包括物理运动,而且包括心理运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影的运动性,同整部作品的叙事方式、美学追求和艺术意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美国理论学家斯坦利·梭罗门认为:“电影艺术的主要基础就是描绘运动。

然而任何有一定深度的叙事片必然有静止的又有运动的人和物的形象。

……换句话说,一部影片并不是只包括外露的运动,只有人们在跳来跳去的镜头,而是还要叙事,必须把实际的或隐含的运动同主题观念结合在一起。

”如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且不论这部影片的思想性是否合理),有一幕几千头牛追赶主角的戏。

影片中,潮水般的黑牛铺天盖地似的极速狂奔,气势恢宏,动感强烈,是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场面。

这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所带来的运动美是难以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

正是由于电影能最大限度地逼真地再现万事万物的运动,使得电影艺术能够叙述事件、塑造人物、传达意蕴,真正成为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运动美是电影艺术最富魅力的特性,没有运动就没有电影。

四、意境美意境,可以认为是中国美学中最引人注目的范畴。

常言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当然,仅仅停留在情景交融上,对意境本质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的。

以情景交融言意境,远没有充分揭示出“意境”范畴内涵和层次结构的丰富性;艺术意境还是“虚”“实”的统一,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意境的营造和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要靠景物来显示,抒情作品具有一种画面美的依赖性。

电影也继承了这种依赖性,在寻求对情感表达的同时追求对景物的展现与运用。

如《黄土地》中以黄土地和黄河的黄色作为基调,衬托以红色表达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命、青春和自由的礼赞,反过来更加重了影片的悲凉情绪。

浑浑的苍天,茫茫的黄土,缓缓的黄河,阵阵的腰鼓,这一系列银幕形象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

《黄土地》的影像构成,既是高度写实的再现性影像,又是写意的意向性影像。

黄土高原与滔滔黄河的画面不仅作为环境背景出现,具有国画般的风格和意境,而且它们仿佛也成为影片的主人公,具有情感、意志和力量,充分体现出民族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电影艺术和文学一样,通过虚实相生创造意境,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及制作手段实现实境和虚境的相互包容、渗透与转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故事情节、叙事结构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回味无穷的意境氛围。

如《英雄》一片,讲述了三种可能发生的故事,增加了影片的游戏感与运动感。

同时,每一个故事单元的不确定性在时断时续中进行,武士与皇帝的对话场景就是三个故事停顿的标识符号。

“真”与“假”的起承转合控制着影片叙事节奏的律动,营造了悬念丛生的玄妙意境。

陈可辛导演的音乐剧《如果·爱》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影片在“实”与“虚”的故事中展开,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令全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剧中“剧”的每一场戏触发的联想与情思服从影片整体情节发展的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达到渲染气氛、深化性格、丰富情节的效果,脱离了具体事件和具体场景有限空间的束缚,展现出无限广阔的人生空间,使观众获得人生以至宇宙间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可以说,艺术的真和实,是“无可绘”的触摸不到的精神的体现。

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影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同时也在追求创新和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