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黄色肉芽肿随访
以上三个病例均考虑为脑室黄色肉芽肿
病例四
男性 62岁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 SHML
),该病可同时累及淋巴结及结外不同部位,大
多发生于淋巴结内,可单独发生于淋巴结外而不 伴淋巴结肿大(结外型,即常称为Rosai-Dorfman Disease,RDD)。
病例三
男性,47岁
影像表现
颅内RDD多累及硬脑膜及其相关结构,可 单发或多发。好发于大脑凸面、鞍区、中 颅凹、矢状窦旁及其海绵窦旁等硬脑膜, 大部分病变都有脑膜附着,而颅骨和脑实 质侵犯非常少见。
CT平扫呈稍高密度 MRI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DWI
呈低信号,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脑室黄色肉芽肿影像学表现
双侧侧脑室三角区最多见。 双侧对称,病灶内常多个小囊性。 CT:不容易发现,低密度为主,也可表现
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后
扫描轻度环形强化,DWI:多为高信号。
鉴别诊断
1、脉络丛囊肿:单发,单囊,无强化,DWI 低信号。
2、 脑膜瘤:单发, 好发于中年女性,一般 呈均匀等T1等T2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均匀 强化。
谢 谢!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RDD非常罕见 Nhomakorabea 病例五
男性,50岁
病例六
男性,7岁
病例七
男性,10岁
以上三个病例均考虑脑室脉膜丛囊肿
黄色肉芽肿概述
体表:皮肤,有时侵犯皮肤以外的器官, 如肺、眼部及腹膜后。
含水腔道:脑室、肾盂、胆囊、膀胱。
脑室黄色肉芽肿,女性多见,一般发病年 龄在50岁以上。
神经上皮起源论
脉络膜上皮主要为立方形的,但随着年龄 的增长会出现细胞分层改变,细胞的高度 减低,其中大多数增生而转化为鳞状上皮。
当上述增生的细胞胞浆内脂类不断聚集和 变性后,胞浆内空泡数量增加,细胞可以 脱屑化而转变为大而圆的泡沫细胞。脉络 膜上皮细胞还有吞噬能力,可能扮演巨噬 细胞而聚积脂类、糖原和含铁血黄素。
中枢神经系统黄色肉芽肿在尸检中很常见, 发生率达1.6%--7%,但有症状的黄色肉芽肿 极少见。
脑室黄色肉芽肿病理
黄色肉芽肿主要由增生的载脂细胞(泡沫 细胞)组成,载脂细胞一般是与各种巨细 胞、纤维细胞、慢性炎症细胞有关的组织 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内一般是没有组织细胞的, 因此颅内黄色肉芽肿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有三种学说:神经上皮起源论、内胚 层起源论、发育性起源论。
脑室内黄色肉芽肿随访 ppt课件(9)
病例一
女性,69岁 头晕2年
病例二
女性,61岁
临床表现
颅内RDD好发于40~50岁中年男性。 中枢神经系统RDD多伴发热、头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起病,可伴有癫 痫、视力下降及其他局灶性症状和 体征。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 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异常球蛋 白增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