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创新舞台展示创新魅力厦门外国语学校一贯坚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高素质国际性复合型人才。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外语是一种打开世界大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与了解世界文明重要的手段,但是要想培养国际级的卓越人才关键还在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学校历来重视科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校科技教育活动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普及程度高,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校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首届“福建省卢嘉锡科技教育奖”等多项赛事及科普活动的优秀组织奖。
截至到2011年3月份我校师生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5项,其中有7项专利已成功转让。
我校学生科技发明项目获国家级奖19项。
我校教师科技发明项目获国家级奖12项。
其中练仰贤老师发明作品“太阳视动仪”参加2004年5月在法国举办的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获列宾奖杯。
在刚刚结束的2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成绩显著:夺得2块金牌、5块银牌、1块铜牌(其中2个项目选送全国赛)。
我们通过系统规划、课题引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点面结合等方式着力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并结合学科特点,采用“课内、课外相互渗透”的方式,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结如下:一、领导重视、组织规范构建有效的“三体合一”的运行机制,夯实科技教育基础。
围绕“整体和谐发展、主体自主自立、个体特长初现”的“三体合一”的学生科技发展目标,学校构建了“行政组织系统、科技团队实施系统和专业支持系统”“三体合一”的科技教育建设机制。
行政组织系统包括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教务处、学校创新工作室和学生科技社团三个层面。
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计划的制定,教务处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创新工作室和学生科技社团等负责具体落实。
科技团队实施系统以科技总辅导员为核心的工作团队,包括相关学科教师、年段长、班主任等,负责学校科技教育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学校聘请厦门大学等高校的著名教授、博导担任我校科技辅导员协会顾问,形成专业支持系统。
他们对我校课题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专业指导,有效地提升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经费保障、激励到位领导重视科技教育首先体现在遵循“重点倾斜”的投入机制。
近年来学校投入100多万元建设2间DIS实验室、1间生物数码显微互动室,4间电工和电子、车工、木工、缝纫、汽车模拟驾驶等通用技术实践室,设施设备配置达到或高于省颁标准。
为推进优势项目建设,学校投入60余万元组建了创新工作室,以确保优势项目优先发展。
学校教代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奖教条例》,加大了对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
《奖教条例》还特别列出指导学生获得专利发明每项奖励1000元。
我校充分发挥实验项目的引领作用,鼓励项目创新,实现了项目研究与科技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自2004年起,投入了数十万元的科技创新经费,确保“创新工作室”有序高效运转,创新工作室由专人负责,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科技教育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系统规划、教学渗透1.合理规划科学教育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方案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统整理、化、生、地理、信息技术、劳技等基础型课程、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供学生自选的研究型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构建“四课一体”的学校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使科技教育特色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提升。
学校提出了“初一、高一年级:发现优势;初二、高二年级:体验成功;初三、高三年级:追求卓越”的分年级工作目标,让学生在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三――六年成为一个有序地发展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学校通过提供广泛的科技教育课程与活动,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厦外的舞台上实现不断的发展目标。
学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搭建成才的平台,助推他们追求卓越。
2.发挥学科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渗透“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我们通过革新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动手创新、观察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发展。
对学生在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或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在学科渗透方面我们做法:一是注重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科技教育的元素,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质疑能力。
二是将科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教师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和主动创造”的氛围中体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是开设科技校本课程,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让部分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一部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四、课题引领、总结提升为了提高科技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一边实践,一边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教研课题研究。
学校先后承担省、市课改课题:“研究性学习走进学科教学的探索”、“做中学在初中理化教学中的应用”等研究。
目前这两项课题均取得可喜成果并已顺利结题。
“研究性学习走进学科教学的探索”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既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充实和完善,也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
课题研究为更快更好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
“做中学在初中理化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从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学习和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关注学生情绪需求等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操作性的、易于推广的策略。
在课题研究引领下,我们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进而提高科技教育的教学实效,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服务。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1.充分发挥家长优势我们学校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有许许多多无私奉献,全力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
我们十分重视家长与社会资源的挖掘,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效如虎添翼。
有许多具备专业知识家长也非常乐于为学校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有的家长发挥专业优势,大手拉小手,直接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有的家长提供经济支持,支持学生参与实践调查、购买实验器材等。
2.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势学校与嵩屿火电厂、厦门市污水处理厂、厦门地震观测站、灌口的卫星测控站、可口可乐公司、金龙汽车公司、气象馆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这些单位都成为我校学生课外实践的重要基地。
学校还与厦门市科技馆签订合作协议。
科技馆无偿为学校提供各种科技教育的设施与资源,搭建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舞台并通过开展“互动科学进校园活动”等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3. 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参与劳动。
如在学校建立“观海”教育基地,在武夷山市洋庄镇坑口村建立“看山”教育基地,开展“看山?观海情系老区”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如我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厦门华侨博物院做双语义务讲解员、保送生参加“知识产权保护”活动、市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奥运博物馆义务讲解志愿者服务队等,寒暑假举办各类夏令营,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加拿大、英国及欧洲夏令营。
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六、搭建平台、展示魅力学校经过长期的科技教育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以“科技节”、“竞赛交流”、“科技实践考察”、“科技社团活动”等多途径落实的格局,使学校科技教育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内化到了校园文化之中。
1.举办科技节以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科技兴趣和科学素养。
至今,已举办了18届,师生参与率达100%。
学校科技节为期一至二个月,其内容包括:专家科技讲座、科技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环保知识竞赛、学术沙龙、观看科技影片、科技小制作评比、“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科技黑板报评比、科技小报及网页制作比赛等。
通过这一载体,提供学生展示科技才华的平台,使他们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科技素养得以升华。
2.组织科技竞赛以各级各类竞赛、交流活动为发展平台,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学校每学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电子百拼竞赛等省、市的科技教育竞赛。
近年来,学生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发明展、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以及数、理、化、生等学科竞赛上表现出色等。
高中学生在学科奥赛方面累计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块、银牌1块、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铜牌1块的佳绩。
3.开展科普实践活动以参观访问、科技实践为有效途径,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利用每年寒暑假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和科技进社区活动。
我校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规范,详尽地做好活动计划,确保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序、有效,活动计划能妥善存档,并做好过程记录、评价和活动总结。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校在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在学生中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完备,学生的研究课题涉猎面广泛。
学校每年还进行一次学生研究性课题成果的展示活动。
4.组织学生科技社团以社团运行机制建设为主要抓手,提升学生科技水平。
我校不断完善现有的IT编程社、摄影社、银翼传媒社、头脑OM社、动漫社、生物实践社等科技类学生社团。
并有计划、定时、定点广泛开展科技类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为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社团活动,学校每学期评选出一批“科技特长发展优秀学生”。
比赛获奖并不是我们参与创新的全部目的,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投身发明创造与科学探索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弘扬主体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也希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素质与整合资源的能力,为实现学校“出优秀毕业生、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经验”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为厦门外国语学校科技辅导员协会秘书长)(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