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陈总,陈总从专业的角度、国际的眼光深入地剖析了国际棉花市场价格的分析,相信会对大家对棉花市场价格的变化与推动对中国起到作用。
下面我们有请中储棉信息中心梅咏女士给大家带来《2011年度中国棉花供需状况分析》。
有请![梅咏]:刚才陈总热情洋溢生动的演讲让我们感觉非常振奋精神,刚才陈总讲的是国际市场的情况,我想在座的各位最近国内市场的起伏跌荡,既然陈总有一个热情的邀请,我就想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一个分析,就是国际市场对全国的棉花生产、意向种植面积和纺织情况进行了调研,有些情况跟陈总说的国际市场差异比较大,借这次机会希望跟大家有一个比较好的交流,希望把真实的市场情况碰撞出来。
应主办方的邀请这次讲的主要是中国供需状况及中后期棉花市场形势分析。
我想大家对中后期市场的判断比较感兴趣,因为时间有限我重点说一下这个。
简单地说一下今年上半年棉花这么大的涨幅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涨幅的极值,我把数字摆一摆,国际市场是120%以上的增幅,国内也是翻番。
我个人感觉有三方面的原因,基本面的支撑是主因,还有一个就是今天上午曹博士说的充分的流动性和全球通胀压力造成的。
基本面的支撑简单地说就是2010年度的棉花产量低于预期,不但植棉面积下降,而且产量低于预期,同时我们的消费在提速,在经过金融危机后全球纺织品消费去库存化的过程后,消费呈现报复性的增长,需求非常旺盛,造成了全球的库存面临一个历史上的低值。
同时还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就是上半年的恐慌性采购,我觉得这跟所有参与市场的企业有很大的关系,在后面分析市场形势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
近三年国内产销情况,这是国家棉花监测系统发布的(图),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字概念,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本年度的产量是606,消费是1025,在这个基础上产销缺口是419,期末库存是189,这个数字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我关心的一个是产销缺口,这个缺口是这些年来少有的,库存18.4应该是20年来的最低,这是一个非常高兴的值。
另外期末库存189,这个概念跟去年的概念完全不同,这个库存的概念完全空仓库存。
去年的储备库存达到100多万,这个概念是空仓库存的变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随时可高可低,到了年度末,任何一个购买都会对库存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个简单数字背后与往年不太一样,需要我们关注。
从基本面支撑以及刚才说的一些资本市场的运行、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为了一个特点,就是商品共振非常强,棉花和其他的商品都发生了相互的掣肘和上扬,我认为上半年的价格上涨基本面占了主因,投资基金占了主导,所以必然会出现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炒作行为造成了一种价格的极限放大,价格从业者从来没遇到过,感觉上看不透,既然存在这种极限的行为我认为今年的价格还是有泡沫,既然有泡沫就有挤出泡沫的时候。
目前的价格变化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
我今天的分析全部基于国内的产销共存,跟刚才陈总说的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有比较大的差异。
以上是我对上半年市场的观点,下面重点说一下中后期市场的初步判断。
3月份以后随着上扬价格,整个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这副图是大致的走势,可以明显地发现3月份波动是非常剧烈的,而且多空之间的斗争的激烈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价格波动幅度非常大,而且一直在僵持,可以看出来力量之间的均衡以及激烈程度是非常强的。
我认为近期的棉花价格波动有本身的原因,有相应的理由。
特别是最近的半个月,在3月下旬我们可能还在观察市场,还认为国内的棉价,特别是期货的价格能否进入一个下降的通道,目前来讲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局,就是在宽的范围内波动,从行业基本面上分析我认为近期的市场是偏空的,主要取决于以下的几个因素。
1、近期国内棉花供应充裕。
2、近期纺织业产销回升势头受到抑制。
3、植棉面积大幅增加,对下年度棉花供应充裕的预期加强。
这是基本面的利空因素。
最近棉花市场为什么充裕呢?我们看一下今年上半年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棉花的进口量是激增的,同比增长了36%,大家看一下这个图(图),这是中国今年棉花进口的情况,现在已经进口了246万,再加上9月份的时候国储棉实际上是10万吨加在一起是250多万吨,这250多万吨有效弥补了这个空位,当在供求驱紧的情况下,这个是多少有一些背离的,最近就开始消化这些结构了。
上半年因为进口量的增长和储备的投放造成了一部分国内的棉花消费滞后。
这是国内棉花销售进度的统计,统计截止到4月1日,一共有1000多家定点棉农联系户,每周棉花加工销售记录,每年都有同比,这个有一定的说服力。
截止到4月1日,销售监督是96.2,同比减少的多,比过去4年略有增长,基本上保持稳定,与往年差异不大。
但是皮棉的销售进度是95.5%,同比减少了2%,皮棉销售进度减少了18%。
说白了前一段时间,春节前,国内棉价暴涨的时候我们到下面调查了一圈,很多的企业都反映没库存了,手头没棉花了,量非常少,几百吨,不到1000吨的很多,但是最近价格回落之后大量的库存冒了出来。
在座很多的加工企业都有切身的体会。
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弹性的,从微观企业来说很难了解到这些数字。
我们监测系统会每个礼拜跟踪,我认为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这也印证了上半年,出口储备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的需求。
如果按照刚才数据分析测算的话,销售皮棉(中间商)目前是293万吨,同比减少180万,较过去4年减少了175。
刚才说了储备加上进口1-3月份是200多,有效地弥补地这一块。
当然我现在算的全部是理论数据,根据监测系统的测算,按照今年的产量是606万吨测算,截止到3月底国内商业库存棉花还有287万吨,同比增长98万吨。
进口数字谁都说不清楚,目前只是估计,这个数字可能会有差异,我估计有100多万吨,原来预计最多到150万吨,在未来的3-6个月会集中到港。
后面的7、8月份我个人认为到港量不会太到,7、8月份可能也就是非洲的棉花会过来,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市场的价格上不去,因为确实有一个很充裕的保障。
从另外的角度判断,理论上年度国内棉花供求可以达到紧平衡,一个是理论,一个是紧平衡,我想在分析年度后期的时候还会再提到我对紧平衡的理解。
刚才说的是供应非常充裕的情况下,但目前来讲跟去年截然相反的是纺织的情况又有点儿向下,工厂的原料库存在下降,因为受到原料成本的上涨和消费的抑制造成了工厂购棉的欲望不是很强。
还有配棉比,据我们在山东、江苏的调查了解,已经有一些中小企业在非常积极地调整,也是受到了原料的影响。
定单数量目前也在减缓。
同时原料占压了资金,大家知道去年买1000吨棉花今年只能买500吨,资金量成倍地增长,产成品也在不断地上涨,目前的平均水平在45000左右,我们调查的企业基本上翻番了。
还有一些企业面临着还贷的压力,这些不该上涨的压力都在上涨。
所以跟去年是一个大调头。
我们看一下监测系统每个月调查的国内棉花工业库存的情况。
目前的工业库存在3月份出现了急剧的收缩,很多的企业在消化库存,3月份比近三年平均库存减少了3.8%,现在还在继续往下落。
纯棉纱的产量增速也在下降,后面我看了一下,差异不是很大。
棉纱分月产量的增速跟混纺相比还是弱一些。
如果产量不能说明问题,销售最能说明问题。
这个是监测系统每月纱布的产销形势变化,我们拿四五十家纱厂的情况考虑这个市场的变化,我们看到纱的库存数字在一月份以后往上涨,布也在张,布的表现更明显,3月份好一点儿。
但是从去年11月份已经连续4个月布的库存在累计上涨。
我个人感觉布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品种,布能体现对上游市场的影响,往往从这儿开始。
因为服装离我们确实远了一点儿,而且实质的因素比较多。
布与我们有非常大的相关性,我们跟踪了4个月,发现库存的水平在不断地往上涨,这就有问题了。
产销率下降的同时初级纺织品的价格在回落,在座的各位也感觉到了。
1-2月纺织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继续回落,下面的绿线(图)是全社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下面的粉色线是纺织行业,1-2月比去年同期放缓了0.6个百分点。
内需是这样的。
外销市场,1-2月份市场感觉非常不好,2月份中国棉质纺织品出口同比下降18%,比上年同期降低了97.21个百分点,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最高的点就是去年同期的指数,去年2月份春节是我们出口集中爆发的时期,跟这个就没法比了,今年的2月份是调头向下。
我国除了对土耳其、中国台湾纺织品出口有所增长以外,对其他主要市场出口额均用所下降,其中欧盟纺织品价格分别下降了16%、25%和18%,内需有时候很大,这是很明显的一个消费的出口值。
这个是中国制造业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关心经济的人会发现从去年11月份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3月份调头,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士认为有待于观察,特别是对于新定单的形势,这个只是中国制造业PMI的观察,纺织业的PMI我们搞不到,但实际上连续4个月是在50%以下,50%以上是紧缩的状态,是市场不好的状态。
3月份有调头往上走的态势,但是我对数字表示怀疑,3月份的表现比1、2月份好一些,但是还是有待于观察,是否能持续,希望能有一个对我们来讲非常好的预期。
我们还要继续观察4、5月份的情况。
消费情况跟去年是反着的。
还有一个因素是2011年全球植棉面积预计大幅增加。
我们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在3月底出了第二次全国植棉面积意向调查报告,数字是6.2%,跟同期比面积增长6.2%,跟1月份相比我们2月份减少了0.6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讲农业部的数字可能更少一些,我们的数字是国内预测机构中偏大一些的,但差异不是特别大,基本上维持在8000万左右。
美国农业部增速是15%,这是最高的一个,但是还是低于市场预期,这就造成了最近有期价格不断保障的支持因素。
巴西、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平均预测上涨5%以上。
ICAC2011年全国棉花产量预测超过2700万吨,比今年多出了将近200万吨,消费增长不是很大,产量增长了11%,消费因为受到高棉价的制约有限增长,预计是3%,这种情况下把中国考虑在内,全球的产销之间还差将近200万吨,库存将达到1120万吨,库存消费比是44%。
下面这个图是ICAC预测的五大产棉国产量的增幅情况,预计中国产量增长13%,印度17%,巴基斯坦最高,美国也超过了6%。
整体上来讲,因为基本面的东西造成了对市场信息的打压比较多。
我们认为还有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个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除了美国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了。
全球加大力度控制流动性泛滥,另外最近的突发性事件太多,包括中东的态势、日本地震、欧债危机等等,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多的。
我们说关注棉花期货价格,期货价格对现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原来的一些蛛丝马迹的东西考虑进去,这些对郑棉期货构成了实际的影响。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从去年到现在有4次升息,这个跟往年最大的不同好像从中央来讲是实打实地要调控市场,所以不断地在加大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