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式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
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培养水平。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这个阶段,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开头,一部好乐曲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
开头开的好,就能先声夺入,造成学生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产生新的知识冲突,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一样。
所以,这个阶段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
所以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发展就是观点上的平衡状态持续遭到破坏,并又持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由此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善于在新知和学生求知的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新问题与旧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种类时,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相关概念后,别出心裁地出现一些三角形,并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出的角判断属于哪类三角形。
第一露出一个直角,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第二露出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第三露出一个锐角,学生随口判断是锐角三角形。
此时教师掀开让大家一看,原来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这样使学生产生悬念,打破了思维的平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2、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还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那就更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
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质疑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对任何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的习惯,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如能通过质疑问难来学习,将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掌握的牢固。
俗话说,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课堂教学中,质疑方法很多。
如,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质疑;考虑式子能否变换质疑;比较两种解法异同质疑;思考多种解法质疑;排除多余条件质疑;变换条件和问题质疑;从计算的根据上质疑;变换运算顺序质疑;联想知识的前后联系质疑;理解概念或性质的重点词语质疑;根据图形的变化质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使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
”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使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实行观察、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主动的研究问题,先练后讲,先学后帮,探索知识。
在此阶段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理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教师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要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
1、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时间。
探索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时间,还得给他们提供充裕的共同讨论的时间。
讨论是新课改中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组织学生实行小组讨论,能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水平和思维水平。
如,教学“通分”,比较34和56的大小。
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另一个圆平均分成6份,然后分别在圆上涂出34,56。
设疑:怎样使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比较和的大小呢?学生通过度组讨论,找到四种不同的比较方法:①直接比较,把两个圆的涂色部分重叠,得出34 〈 56 ;②观察比较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即1-34 =14 ;1-56 =16 ,因为14 >16 ,所以34 〈 56 ; ③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分数34 =34 ×55 =1520 ,55 =56 ×33 =1518 因为1520 〈1518 ,所以34 〈 56 ;④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分数34 =34 ×33 =912 , 56 =56 ×22 =1012 ,因为912 〈1012 ,所以34 〈 56 。
接着引导学生对四种方法实行比较:在这四种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认为,第四种方法最简便。
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
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合作、交流、探究性的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2、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的机会。
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水平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实行。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独特想法实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儿童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由此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简单的用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更不能简单粗暴的打断学生的回答。
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大的机会。
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对于学生一些离奇的想法,不要立即给予否定,而要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说对了即时地予以鼓励和肯定;有创见的,大力表扬;即使说错了,也要热情协助,启发找出错因,纠正错误。
3、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水平。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准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协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1)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圆,利用“割”、“补”、“拼”的方法,自己动手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们分别把圆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并分别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长方形,然后分别根据相关条件,从不同角度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作用,这个探索过程中,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背景材料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再创造”的过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数学“转化”思想的使用。
(2)适当地协助学生,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式和方法。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形式,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发现或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而解决问题,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
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圆柱的体积能够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形体来计算?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发现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整个过程教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本领,即能够应用知识之间的转化和联系,认真观察、比较、推理、动手操作等,有序地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实践使用,拓展创新这个阶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探究已初步得出结论,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是要把得出的准确结论使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去解决相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1、学生实例检验、证明,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成功自豪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利用拼摆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然后,用其他摆放或分割的方法实行验证,结果相同,证明结论是准确的。
2、实行检查性、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练习等,巩固新知、再暴露问题、补救检查、加深理解。
强化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理清数量关系,建立系统。
使学生灵活使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水平得到增强。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协助学生,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发现和成功的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这个阶段通过总结评价,协助学生体验发现和成功的乐趣,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1、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这些知识。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
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