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经典西部片看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从经典西部片看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从经典西部片看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摘要]以《原野奇侠》和《正午时分》为代表的美国经典西部片体现了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内在矛盾。

这种价值观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重视个人尊严及内在的使命感和正义感,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天赋使命”的英雄主义理想;但又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与困境,隐含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暴力手段与建立民主社会目的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得到现实的反映。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西部片;自由;正义感;使命感;暴力好莱坞的西部片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电影题材,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后,持续30年主宰美国文化娱乐市场,深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

其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迎合了美国人关于西部的神奇传说和浪漫想象。

扮演英雄形象的明星演员如约翰·韦恩(John Wayn e)、加里·库珀(Gary Cooper)等在美国曾风靡一时,家喻户晓,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偶像。

时至今日,这些银幕形象已成为美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作为美国社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倍受珍视。

英雄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人类理想的化身,既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因为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某个文化群体的产物而带有明显的特殊文化特征。

比如,中国传统的英雄人物为公众利益甘于牺牲自我,是中国传统意识中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美国经典西部片舍弃了边疆居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扶持的现实因素,选取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为主题,着力表现个人面对邪恶势力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受家族、朋友和社会制度约束、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式的英雄人物。

这些影片让观众看到美国人崇尚自由、不甘受制于任何社会关系和制度约束的个人主义理想,感受到美国人要充当救世英雄拯救世界的使命感。

同时,电影中也反映出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自身隐含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暴力手段与建立民主社会目的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西部片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美国电影评论家Michael Coyne把这些研究划分为四类:神话诠释,导演风格,结构主义和政治寓言诠释,它们分别探讨美国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对于欧洲神话传统的继承,比较同一导演不同电影作品之间的异同,以及宏观经济结构和不同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西部片所产生的影响及在影片中的反映。

这些研究多分析西部片所影射的政治事件和时代思想,缺乏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影像进行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部片整体体现出来的美国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上映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西部片《原野奇侠》(Shane)和《正午时分》(High Noon)为例,分析传统西部片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及其体现出来的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通过结合电影这一传播手段对美国社会尊奉的个人自由、使命观及暴力观从新的视角加以认识。

一、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重视个人尊严西部片中的英雄被塑造成一个纯粹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在职业、家庭背景、情感归属方面,还是在与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关系方面,个人自由永远被放在第一位,这是整个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影片中的英雄往往没有固定职业,或是闯荡天涯的枪手,或是四处游荡的牛仔,不存在由职业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和规则的束缚。

影片《原野奇侠》中的主人公舍恩(Shatle)头戴宽沿高顶毡帽,腰挎左轮连发手枪,穿着牛仔裤、皮上衣,足蹬饰有剌马钉的高筒皮套靴,骑马从荒野远方缓缓而来,影片除了通过装束打扮暗示舍恩的枪手身份外,对于他的背景来历没有任何交代。

与舍恩不同,《正午时分》中的威尔·凯恩(Will Kane)担任小镇警长,但是在影片开始吋他却正准备辞职另寻归宿。

他在担任警长前与恶棍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一伙一样,整天游手好闲,没有正当职业。

后来因为无法容忍弗兰克一伙鱼肉乡里,为非作歹,才听从劝说出任警长,将恶棍们抓捕入狱。

影片中没有任何关于家族背景和出身的交代,即便摻杂着爱情的因素,有女主人公在英雄身边出现,她们也只是扮演渺小的角色,在思想情感上往往无法理解英雄的作为,在英雄崇尚的个人信条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雄在情感上始终处于孤独的状态。

在影片《原野奇侠》中,舍恩含蓄地表现了与乔治家女主人之间的爱情,但是影片没有安排他进行情感表白,一方面对方的身份不容许他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白不符合影片对英雄人物无牵无挂、行走天涯的自由豪迈之情的描绘。

威尔,凯恩虽然在影片中有婚礼的场面,但当他在关键时刻要留下来维护正义时,妻子却因不解弃他而去。

这里的英雄在情感上是独立于任何人的,他要遵循自我内心的信条,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包括家庭和情感的干扰。

跟古典英雄坚持的信条相似,个人英雄主义也强调尊严与荣誉的概念,然而,这里的荣誉与贵族社会的荣誉感相去甚远,强调的是个人的尊严与荣誉。

在封建社会或者古代的史实故事中,荣誉意味着光耀门庭,无愧于祖先,英雄的英勇之举会像神话一样世代流传。

而西部片中的英雄则是没有社会级别和关系,甚至连家庭身世都不清楚的独立个体,个人不再是封建贵族家庭纽带上的一个环节,个人能力取代家族背景和世袭制度成为评价个人尊严与荣誉的唯一标准。

按照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任何其他人都无权干涉他的自由和决定,即使家人也是一样。

因此,在家庭和友人的温情与个人独立自由之间,英雄宁肯选择后者,他宁愿忍受孤独和寂寞,也要远离对于家族的忠诚和朋友的义务所带来的负担和羁绊。

正如托克维尔在19世纪对美国社会进行观察后所作的评论,“这些人无所负于人,也可以说无所求于人。

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认为自己的命运只操于自己手堅。

”个人主义使每个人忘记了祖先,也不顾后代,并与同时代人疏远。

二、内在的正义感与使命感尽管影片中的英雄崇尚自由,不愿卷入任何集体或个人纠纷,或受到任何责任和义务的羁绊,但最终在社会正义不断遭到破坏、弱小的社会成员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内心的正义感和使命感驱使他挺身而出,拯救受到威胁的文明社会。

例如,舍恩只是前来讨水喝的外来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没有人请求他去保护当地新来的移民。

然而,赖克(Ryker)一伙飞扬跋扈,霸占资源甚至杀害居民,他无法袖手旁观下去。

同样,在《正午时分》中,凯恩在一开始听从大家的建议要逃出城镇,找个地方躲躲,可在中途他却改变主意,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回到汉德威尔(Hadveille)镇,跟弗兰克·米勒一伙决一死战,他这样做的表面原因是不甘心一辈子东躲西藏、谨小慎微地活着,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使他无法置镇上居民的安危和幸福于不顾而独自离开。

后来他呼吁镇上居民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歹徒遭到拒绝,坚持独自走上街头与歹徒们作战,更加烘托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概。

影片着力渲染的“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英雄气概,来自于英雄内心强大的正义感和使命感。

在荒蛮的西部土地上,稳固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新来的移民大多数是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或者经营小本生意的商人,社会组织分散,在邪恶的歹徒面前,他们力量弱小,人心不齐,且缺乏勇气,胆小懦弱。

相比之下,英雄却是伸手敏捷,枪法精确的职业枪手,是唯一具备跟霸权者和歹徒作战实力的人物。

英雄人物作为唯一的强者,理所当然要负起捍卫正义、拯救社会的责任。

这种只要是强者便责无旁贷充当英雄的使命感在美国文化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早在第一批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土地时,他们便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要遵循上帝的意旨,在新大陆上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以照亮整个世界。

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于美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深刻影响美国人思维的“天赋使命”的神话,这一神话认为,美国受上帝之托对世界承担一种特殊责任,有义务为全世界维护“正义”,将“文明”带给落后国家和地区,把后者从“愚昧、无知”中拯救出来,英雄力量上的强大使得他理所当然成为拯救文明社会的唯一人选。

实际上,西部片中英雄的正义感与使命感并非来自于某种神圣的未可知力量,或者替天行道的普遍真理,而是来自对于美国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

美国政治制度和理念的奠基者约翰,洛克认为,在文明社会产生之前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享有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在内的一系列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由自然法加以昭示并保护的权利,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权加以损害和剥夺。

同时,每个人享有的权利都是生存所需要的,过多地霸占资源便是不道德的表现。

在洛克哲学基础上建国的美国社会,不仅在独立宣言申明确提出天赋神权的理念,而且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宪法文本中也始终贯彻着这样的精神。

英雄人物的正义感正是源于对这些自然权利的认同。

影片的背景正是法律遭到破坏或者尚未健全的社会,处于洛克笔下的自然与半自然状态,在自然权利遭到侵犯时,英雄便理所当然地产生使命感,不惜冒生命的危险,坚持执行自己的信念。

由此可见,英雄所捍卫的正义来自于对美国政治哲学的认同,实际上是已经内化的美国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念,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在现实外交中,美国政府却把自己看作是掌握世界正义的英雄,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不经商量地强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之上。

三、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暴力与民主社会的内在矛盾在欧洲史诗和中国影片中,英雄人物在历尽艰难、战胜强大的对手后,大都有荣归家园、被人群簇拥着或高举着享受荣誉和喜悦的镜头。

然而,在美国西部影片中,英雄在完成英雄之举后,无一例外都选择默默离开。

舍恩赢得镇上居民的理解和尊敬,为他们铲除霸权势力后,不顾卓伊的挽留负伤而去。

同样在捍卫正义、维护文明秩序后,凯恩带着愤怒和不屑离开了他协助建立的文明社会。

影片的结尾没有掌声、鲜花和美酒,却只有英雄离去时孤独苍凉的背影。

究其原因,这是个人英雄主义所崇尚的自由与社会秩序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体现。

英雄赢得民众爱戴后,如果留下来成为民主社会的一员,将意味着开始一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势必要落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俗套,自此他将不再是纯粹独立完整的个体,不再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因此,片中英雄所对抗的不仅仅是代表邪恶势力的对手,他所要对抗的还有自己的朋友,因为朋友意味着要求和责任,他们会打破英雄自由自在、行侠仗义的模式,违背个人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

让英雄留下来的另外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是享受胜利带来的无上荣誉和地位,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秩序。

然而,这样的情节安排更加不符合美国人的理想。

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化的英雄为了他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而战,把霸权者赶走的目的是要普通居民们建立法治和民主社会,英雄不可以迷恋权威和地位,不能为了社会放弃自我精神的独立和自由。

此外,英雄身上的能力和正义感永远把他与平庸甚至懦弱的民众区别开来,他只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责无旁贷的领袖人物,把社会带入他心目中的正轨后,继续寻找下一处用武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