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作业纸编写人:张舒审阅人:薛加功编号: 4 日期:2011—5—15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一)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2009辽宁卷)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6分)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tw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5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
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2009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3分)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分)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作业纸编写人:张舒审阅人:薛加功编号: 5 日期:2011—5—15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二)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7江西卷)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分)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赏析]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这是很辩证的。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
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赏析]《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二首,另一组四首。
这是《华清宫二首》的第一首。
华清宫是与唐云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它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
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便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便”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
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
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李约《过华清宫》赏析: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作业纸编写人:张舒审阅人:薛加功编号: 6 日期:2011—5—15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三)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9全国卷2)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赏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