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中共濮阳县委濮阳县人民政府(2011年6月14日)一、基本情况濮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的黄河之滨,位于东经114.52°—115.25°、北纬35.20°—35.50°之间。
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人口108.6万;黄河流经县境61公里,有7个乡镇属沿黄滩区,属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濮阳县因在濮水之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礼记》中就有“桑间濮上”的记载;三皇五帝中舜帝生于濮阳,颛顼、帝喾均建都于此,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之称;夏时称昆吾,战国时名濮阳。
秦嬴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置濮阳县,之后朝代更迭,曾沿用“澶渊”、“澶水”、“澶州”、“开州”等名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复称濮阳,属河北大名府。
1987年,在县城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型图案,轰动中外考古界,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因此被誉为“中华龙乡”。
境内现有帝舜故里--瑕丘、记载宋代“澶渊之盟”的“契丹出境碑”及御井、国家第六批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元代唐兀公碑遗址、明代建筑“中心阁(俗称四牌楼)”、“八都坊”等名胜古迹。
濮阳县还是张姓起源地,我县先后成功举办世界张氏宗亲第二届国际恳亲大会、世舜联第十九届国际大会和2010年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
濮阳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黄河、金堤河流经全境,水量充沛。
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适于猪、羊、鸡等家禽生长,是国家粮棉油生产核心区。
是中原油田开发建设腹地,中原油田70%的原油、90%的天然气产于濮阳县。
岩盐储量达1400亿吨,纯度高、易开采,开发建设盐化工项目潜力巨大。
全县发展林业面积40万亩,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蓬勃兴起,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
全县有40万富余劳动力,每年有5000多名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培训近万名技术工人。
近年来,我县先后被命名或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对外开放先进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劳务输出基地县、平安建设先进县、林业生态县、职业教育强县、十大文化强县、省级文明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二、经济发展情况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濮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市委“二三五”赶超目标和争当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要求,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载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三化并举、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县主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招商引资、县城综合提升、农业农村等重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0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出口创汇890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16万美元。
全县三次产业比为14.3∶69.3∶16.4,二、三产业比重占85.7%。
今年第一季度,全县GDP完成42.7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2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亿元,增长8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06元,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30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9亿元,增长19.2%。
强力发展工业经济。
以建设全省工业强县为目标,按照骨干带动、产业支撑、集群发展的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强力招商引资,培植重点企业,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集群经济,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骨干项目、园区经济”三位一体的工业发展格局。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78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12.9亿元、增加值116亿元;全县具备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发展到73家。
培育形成了特种玻璃和电光源、粮油加工、耐火材料等支柱产业。
其中特种玻璃及电光源产业:现有企业94家,形成电光源玻管-芯柱-圣诞灯、装饰灯、节能灯、特种灯泡、灯串加工等产业链。
2010年实现产值190.4亿元、增加值58.8亿元,实现税收9500余万元,现有从业人员50000余人。
濮阳县被评为“河南省电光源产业基地”;特种玻璃和电光源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特种玻璃和电光源产业集群”、“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圣诞灯泡生产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有企业307家,全县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县级龙头企业36家。
全力食业、家家宜米业、训达油脂三家企业被授予全省100家“优秀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进入省政府实施的“百户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2010年实现产值117.9亿元、增加值28.6亿元,实现税收1100余万元,现有从业人员17000余人。
耐火材料产业:耐火材料产业形成了年产10万支透气砖、3000吨蓄热球、8万吨浇注料的生产能力,其中透气砖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北方特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已于2008年成功上市。
2010年实现产值19.4亿元、增加值4.8亿元,实现税收1.1亿元,现有从业人员5000余人。
新型化工产业:现有企业70家,其中蔚林化工公司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2010年实现产值19.1亿元、增加值3.7亿元,实现税收3100余万元,现有从业人员6000余人。
加快推进三农工作。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作物种植,目前已建成100万亩优质小麦、33万亩优质专用玉米、35万亩优质水稻、30万亩瓜菜种植基地;多渠道筹措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12年荣获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高标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工程20余万亩,全县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增产,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02.1万吨。
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全县发展温棚丝瓜、甜瓜等设施农业5.4万亩,其中五星安寨、东义井和徐镇长亭三个设施农业园达到千亩以上规模,我县被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
积极推广标准化饲养,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65%以上。
发展林下经济4.25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年实现产值18亿元,上缴税金3900余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拥有会员10万人,注册数量居全市第一。
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工程,2010年实现劳务输出33.7万人次、外派劳务561人,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县城综合提升工作稳步推进,按照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道路街景规划设计方案,以解放路北段标准化一条街为突破点,全面实施美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逐步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
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4.66平方公里,“五纵五横”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逐步健全,2009年成功创建为“河南省文明城市”。
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综合整治活动,依法拆除沿路和集镇违章建筑、残垣断壁、户外广告;对主干道、新农村示范村墙壁进行粉刷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涌现出了全国文明镇--文留镇、柳屯镇和全国文明村--庆祖镇西辛庄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32%。
同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梯次推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学习李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电话,消除了电力盲点村。
县产业集聚区23个村庄的大社区建设、五星乡安寨村“和谐新村”建设、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社区建设等已启动实施;柳屯镇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庆祖镇西辛庄村、梁庄乡周庙村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努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软硬环境建设。
规划建设了一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文留电光源专业园区、户部寨精细化工专业园区、庆祖工业园区、柳屯工业园区等四个市级专业园区。
其中:省级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以光电子、医用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规划了光电子产业园、医用新材料产业园,配套发展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成立了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管委会,建立了投融资机制、招商引资机制和项目综合服务机制。
已建成“五横五纵”相互贯通的路网结构;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七通一平”;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各项硬件设施基本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功能。
累计获得省政府批复土地2220亩;采取多种形式融资5.4亿元。
修订出台了《濮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给予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
2010年,濮阳县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政府表彰为“十快产业集聚区”,成为各地客商投资的首选地。
2011年1-5月份,完成工业投资11.23亿元、主营业收入10亿元,实现税收1580.4万元,安置就业7300人。
累计签约项目34个,项目合同金额55亿元,超亿元项目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