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敦颐

周敦颐

周敦颐1.人物简介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子爱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2理学派:公认开山鼻祖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1],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

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

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

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3名篇赏析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今已加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上海教育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题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千古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有“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的千古名句。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欢莲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

予:我淤泥:池塘或河沟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8)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

益,十分。

(9)亭亭:挺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洁净的挺立在水上。

(10)植:古义:竖立;今义:种下。

(11)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可以远远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呢。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感叹词,这里相当于“呢”。

(12)隐逸者:隐居的人。

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注:翻译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

(1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15)噫(yī):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1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7)陶后鲜(xiǎn)有闻:自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

鲜:少。

(18)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然,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1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人们普遍喜爱牡丹。

我只喜欢莲花的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通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呢。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数众多啊!“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结合议论和记叙,而偏重议论一些的文体。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赏析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其人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

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洒落胸怀所透射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美名远扬;然后“亭亭净植”写出了它正直,行为方正;最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令人尊敬,也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