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大家好
25
1796年5月14日,英国医生詹纳(EdwardJenner)进行了一项 推动公共卫生革命的试验。他在一名8岁男孩James Phipps 的胳膊上划了2个小口,置人取自感染牛痘(牛奶工人中一种 常见的轻微疾病)妇女皮疹溃疡部位的物质。6周后,詹纳给 这个男孩注射了天花的疱疹液,但孩子并未患天花。2年后。 1798年,詹纳总结了23个临床病例,以证实他最初的实
②、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 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 剂量过大除造成疫苗不必要的浪费外,还可能加重接种反应, 甚至可能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
大家好
13
③、接种次数:减毒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
⑥、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应该适时进行适当的 加强免疫,以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如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在18-24月龄、4周岁,百白破在18-24月龄应 进行加强免疫,如不进行加强免疫,待免疫力下降到一定水平, 也会感染发病。
大家好
15
⑦、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 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 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 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联合免疫不当, 除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外,还可引起各种副反应。
大家好
7
疫苗的分类
(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活疫苗,重组基因疫 苗。
(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DPT)冻干疫苗(冻 干BCG)。
(3)按成分划分:普通疫苗,提纯疫苗。 (4)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 (5)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
吸附疫苗(MV)。 (6)接使用方法划分:注射、划痕、口服、喷雾用。
作用不一样,而且加佐剂后抗体滴度可以提高,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
大家好
17
疫苗的历史
大家好
18
(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
“疫”:流行性传染病,免疫即免于发生 传染病。尽管近代才出现“免疫”这个词, 但是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认识了免疫现象。 公元前5世纪希借半岛的战史中,描述了在传 染病流行时,由患过该病的人来护理病人和 埋葬尸体的事例。公元384年,晋朝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 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等需注射3针,第1次接种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 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 全程3针注射才能使机体获得高水平抗体和牢固的免疫力。针次不足会 影响免疫效果,针次过多,一方面造成疫苗浪费,增加被接种者痛苦和 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大家好
29
疫苗的发展
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
大家好
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迅速发 展,促使更多的免疫预防制品问世,由于有些 微生物不易减毒,有的即使毒力消失,往往其 免疫原性也随之消失,同时也可能存在着毒力 返祖的问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灭活疫 苗的研究,大批灭活疫苗相继问世。
④、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 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 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
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当然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 (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 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
大家好
12
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
疫苗使用过程中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
①、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 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 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 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 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
⑩、接种率:人群接种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免疫效果,接种率愈高则 群体的免疫水平也愈高。有效的免疫屏障形成后,方可阻断疾病的传播。
大家好
16
3、疫苗方面的因素
疫苗本身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 ①、疫苗的性质:抗原的性质不同,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和形成抗体的速度及
维持时间也不同,活疫苗接种类似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不仅接种剂量小, 针次少,所得到的免疫效果也较好,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②、疫苗菌、毒种的抗原型:疫苗的型别与相应疾病的病原型别和当地流行 的病原型别有关,病原型别单一,且很少发生变异的疾病,如麻疹、脊髓灰 质炎等,免疫接种的效果较好,反之,则差。另外,接种疫苗的型别必须与 当地流行的病原型别相符,如型别不符,则没有免疫效果(有交叉免疫作用 者除外)。 ③、疫苗的效价和纯度:疫苗中的有效抗原成分越纯,所含其他非抗原成分 越少,疫苗的效价高,则效果就好。如流脑多糖疫苗的效果比菌体疫苗好, 其原因就在于疫苗中的有效抗原成分纯度高。 ④、疫苗中是否含有佐剂:许多研究证明不同的佐剂对起始免疫反应的促进
大家好
27
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Louis Pasteur是一位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 他证明乳酸和酒精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 1878年,他提出了传染病的细菌学说。通过一系 列的试验,他认为,微生物减毒或灭活后若能保持 原有的某些特性,动物接种后可能偶染微恙而不致 死.由此可获得抵御这一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得到 制备减毒活疫苗的方法。
从接种者机体来讲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 被接种者机体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等免疫功能不全
或低下时,不利于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的清除,相反如果免疫功 能过强又会导致免疫病理损害或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 或加重疫苗接种的副反应。被接种者有营养不良(尤其是缺锌) 时可使细胞发生免疫功能缺陷,影响疫苗接种效果。感染后中 性粒细胞的减少是常见的,这可引起一时性免疫缺陷,如重症 伤寒。免疫物质丢失,如肾病综合症病人从尿中丢失IgG,烫 伤病人从受伤的皮肤丢失蛋白质,胃肠道淋巴管扩张,可从胃 肠道丢失淋巴细胞,脾摘除的病人丢失了大量巨噬细胞,都可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从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改变淋 巴细胞功能,某些抗肿瘤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常改变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慢性病人,比如恶性肿瘤病人,常伴 抗体反应减弱,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因而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
大家好
21
1688年,俄国派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技术, 以后人痘法传入俄罗斯并采用针刺法。18世纪 初,爆发俄土战争,人痘法由俄国传入土耳其。 1721年人痘法开始在英国使用。1743年德国推 行人痘接种,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使用。1744 年人痘法传入日本,1763年传入朝鲜,并传入 亚洲其它国家。
大家好
大家好
8
T淋巴细胞
疫苗的原理
B淋巴细胞
大家好
9
T淋巴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
B细
胞
淋巴液 血液 组织液 粘膜表面
疫 苗
机体 致敏阶段 效应阶段 分淋化巴 ,增殖记忆
母细
反应阶段 抗体T细
致胞敏
淋巴 细胞
细胞
胞
浆 细 胞
大家好
10
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 个方面的因素
大家好
11
1、机体方面的因素
大家好
1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 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宋时代已有 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痘浆法、 旱苗法、水苗法4种。采用痘痂直接放在健康人 鼻子内,或把痂皮先行烘干,研成粉来再吹进 鼻内,也有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疤浆 的衣服给小儿穿。
大家好
20
这种人痘苗,有时苗(生苗)与种苗(熟 苗)之分。取其痂为苗是名时苗,专用种痘痘 痂为苗是名熟苗,其苗传种愈久,则苗力提拔 愈精,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犹存, 所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7次,精加选练, 即为熟苗。这种反复地选痘苗的方法,基本符 合现代疫苗选育的科学原理。
大家好
14
⑤、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 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在 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 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如在免 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干扰或个体免疫系统 发育不成熟,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22
(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
大家好
23
琴纳 (Edward Jenner)
柯赫(Koch)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大家好
24
1796年5月14日,琴纳(英国医学博士) 1、成爱功德地完华成·琴了纳一和次牛举痘世苗闻的名发的明实验。他把青
年挤奶女工手上感染的牛痘浆给1名8岁男孩 接种于左臂。接种后孩子感染良好,种痘部 位出了牛痘,结痂留下瘢痕。同年7月1日 (接种后第七周),他在这个男孩右臂接种 天花脓疱液后,未发生天花,从而பைடு நூலகம்实中痘 能预防天花。
大家好
2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巴斯德等伟大科学家的巨大贡献, 使这一时期成为免疫接种的标志性年代。19世纪后期,巴斯 德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
1881年,他利用高温培养获得了炭疽杆菌减毒株,并制成了 炭疽疫苗。
1877年他发明了鸡霍乱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