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依据“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5版修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制定二O O六年七月一、前言[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
按照皖南医学院要求,本大纲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为基础,结合皖南医学院学生培养方向编写,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大纲按54学时编写,教学内容安排为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三部分。
影像诊断学包括X线、CT与MRI,依据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讲授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并突出其X线、CT、MRI检查诊断的选择和应用价值,超声按系统独立讲解,介入放射学仅作一般性介绍。
本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解医学影像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篇总论[目的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现状2、熟悉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3、了解CT、MRI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章 X线成像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1、X线产生2、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二)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三)X线成像设备二、X线图象特点三、X线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1、透视2、摄片(二)特殊检查(三)造影检查1、对比剂2、造影方式3、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剂反应处理(四)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四、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五、X线检查的防护第二节数字化X线成像一、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R的临床应用第三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DSA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SA检查技术三、DSA的临床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摄影(CT)第一节 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 CT成像基本原理二、设备(一)普通CT扫描(二) 螺旋CT扫描第二节 CT图象特点1、概念:像素、密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容积效应、 CT值、横断面、第三节检查技术一、普通CT扫描1、平扫2、对比剂扫描3、造影扫描二、图像后处理技术1、再现技术2、仿真内窥镜技术三、CT灌注成像第四节 CT诊断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磁共振成像(MRI)第一节 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二、MRI设备第二节 MRI图象特点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一、序列技术二、对比增强技术三、血管造影技术第四节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五章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临床应用第一节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一、X线成像观察与分析二、CT成像观察与分析三、MRI成像观察与分析第二篇骨骼和肌肉系统[目的与要求]1、掌握骨关节、肌肉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骨、关节正常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3、熟悉外伤、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常见骨肿瘤的影像学主要表现4、了解CT、MRI 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教学内容]第七章骨与软组织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骨的结构与发育1、骨的结构2、骨的发育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二)、长骨1、小儿长骨(1)骨干(2)干骺端(3)骺(4)骺板2、骨龄3、成年骨(三)脊柱(四)软组织二、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2、骨质软化3、骨质破坏4、骨质增生5、骨膜增生6、骨质坏死7、骨骼变形8、软组织病变9、骨骼变形10、周围软组织病变第三节疾病诊断一、骨骼与软组织创伤(一)、骨折1、长骨骨折2、脊柱骨折(二)、椎间盘突出(三)、肌腱与韧带损伤二、骨与软组织感染(一)、化脓性骨髓炎(二)、软组织感染(三)、骨结核三、骨与软组织肿瘤与瘤样病变(一)、良性骨肿瘤1、巨细胞瘤2、骨囊肿。
(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骨肉瘤(三)、转移性骨肿瘤(四)、肿瘤样病变第八章关节第一节检查技术一、 X线检查技术二、 CT检查三、 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关节骨端2、关节间隙3、关节腔二、基本病变表现1、关节肿胀2、关节破坏3、关节退变4、关节强直5、关节脱位第三节疾病诊断一、关节外伤(一)、关节脱位(二)、关节软骨损伤二、关节感染(一)、化脓性关节炎(二)、关节结核三、慢性关节病(一)、退行性骨关节病(二)、类风湿关节炎第三篇胸部第九章肺与纵隔[目的与要求]1、掌握肺与纵隔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选择2、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3、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CT表现特点和优势4、熟悉常见病的X线与CT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检查方法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胸廓2、肺(1)肺野(2)肺门(3)肺纹理(4)肺叶与肺段(5)气管与支气管(6)肺实质与间质、3、纵隔4、横位置、形态、运动、(二)、CT检查1、胸壁2、纵隔3、肺(三)MRI检查1、胸壁2、纵隔二、基本病变表现(一)、肺部病变1、支气管阻塞(1)、肺气肿、(2)、阻塞性肺不张2、肺实变3 空洞与空腔4、结节与肿块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6、钙化阴影(二)、胸膜病变1、胸腔积液(1)、游离性积液(2)、局限性积液2、气胸及液气胸3、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三)、纵隔改变1)、纵隔的分区及意义2)、纵隔淋巴结3)、正常纵隔CT图像2、肺野和肺门3、肺叶和肺段第三节疾病诊断一、支气管扩张二、肺炎(一)、大叶性肺炎(二)、小叶性肺炎(三)、间质性肺炎三、肺脓肿四、肺结核五、肺肿瘤(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中央性肺癌、2、周围性肺癌、(二)、转移性肺癌六、纵隔原发肿瘤(一)、纵隔肿瘤定位与定性诊断(二)、常见纵隔肿瘤1、胸腺瘤2、畸胎瘤3、胸内甲状腺瘤4、恶性淋巴瘤5、神经源性肿瘤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目的与要求]1 了解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心脏、大血管主要X线表现3、熟悉心脏常见病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与心包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超声检查(三)、CT检查(四)、MRI检查(五)、DSA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 X线检查(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2)、心脏大血管的形态(3)、心脏大血管大小(二)、基本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1、位置异常2、形态和大小异常3、运动异常4、冠状动脉异常5、血流异常6、心包病变三、疾病诊断(二)、冠心病(三)、房间隔缺损第十一章乳腺[目的与要求1、掌握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价值2、熟悉乳腺正常和基本病变的钼靶表现2、熟悉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钼靶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超声检查三、MRI检查四、CT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乳头2、乳晕3、皮肤4、皮下脂肪层5、悬吊韧带6、腺体组织7、乳导管8、乳后脂肪线9、血管10、淋巴结二、基本病变征象(一)、x线检查1、肿块2、钙化3、结构扭曲4、局限性不对称致密5、皮肤局限性增厚、回缩6、乳头内陷7、血管增粗、迂曲三、比较影像学第三节疾病诊断一、乳腺纤维腺瘤二、乳腺增生病三、乳腺癌第四篇腹部第十二章急腹症[目的与要求]1、了解X线、CT、MRI 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2、熟悉X线检查在急腹症中的应用3、了解腹部平片的正常及异常X线表现4、熟悉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一)、透视与摄片(二)、造影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X线平片(1)、腹壁与盆壁(2)、实质脏器(3)、空腔脏器二、基本病变表现(一)、X线检查1、X线平片(1)、腹腔积气(2)、腹腔积液(3)、实质脏器增大(4)、管腔扩张与狭窄(5)、腹内肿块影(6)、腹内高密度影(7)、腹壁异常2、造影检查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肠梗阻二、腹部外伤三、胃肠穿孔第十三章食管与胃肠道[目的要求]1、掌握食管、胃、小肠、大肠的X线检查方法2、熟悉食管、胃、小肠、大肠造影的正常X线表现3、熟悉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常见病的X线表现4、了解CT、MRI 在食管与胃肠道影像学检查中的价值和限度[教学内容]第一节食管与胃肠道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技术1、食管造影2、胃、十二指肠双重造影3、小肠造影4、结肠双重对比造影(二)、CT与MRI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食管钡餐表现2、胃气钡双对比表现(二)、基本病变X线表现1、轮廓改变(1)、龛影(2)、憩室(3)、充盈缺损2、粘膜改变(1)、粘膜破坏(2)、粘膜平坦(3)、粘膜增宽迂曲(4)、粘膜纠集(5)、胃小区与小沟异常、3、管腔大小改变(1)、扩张(2)、狭窄4、位置与活动性改变5、功能性改变(1)张力(2)、蠕动(3)、运动(4)、分泌、三、疾病诊断(一)、食道静脉曲张(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三)、食管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第十四章肝、胆、胰、肾、子宫、前列腺[目的与要求]1、掌握、盆部实质性脏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腹部实质性脏器的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熟悉肝、胆、胰、肾、子宫、前列腺等常见病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表现(一)、X线(二)、CT检查(三)、MRI检查二、异常影像表现(一)、X线(二)、CT检查1、病灶平扫密度变化(低、等、高、混合)、形态、大小、数目)2、病灶增强密度变化(不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三)、MRI检查1、病灶平扫信号强度变化(低、等、高、混合)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肝脏(一)、原发性肝癌(二)、转移性肝癌二、肝脓肿三、肝海绵状血管瘤四、肝囊肿五、肝硬化六、胆石症七、胆囊炎八、胆管扩张九、胰腺癌十、泌尿系结石十一、肾癌十二、子宫输卵管炎十三、子宫肿瘤十四、前列腺增生十五、前列腺癌第五篇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目的要求]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2、了解中枢神经系统CT、MRI、DSA的应用和价值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平片二、DSA三、CT四、MRI第二节影像观察和分析一、正常影像表现1、颅骨平片2、 DSA 脑血管造影3、 CT检查4、 MRI检查二、异常影像表现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 CT检查(1)、病灶平扫密度变化(2)、病灶增强扫描变化(3)、脑室系统变化4、 MRI检查(1)水肿(2)、出血(3)、梗死(4)、变性(5)、囊肿(6)、肿块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脑肿瘤1、胶质瘤2、脑膜瘤3、垂体瘤4、脑转移瘤二、脑外伤1、颅内出血(1)、硬膜外血肿(2)、硬膜下血肿(3)、脑内血肿三、脑血管疾病1、脑出血2、脑梗死(1)缺血性脑梗死(2)、出血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3、动脉瘤与血管畸形第十九章头颈部[目的与要求]1、了解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方法2、了解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选择3、了解眼眶、鼻窦、乳突、鼻咽部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了解眼眶、鼻窦、乳突、鼻咽部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平片二、CT三、MRI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一)、眼眶、副鼻窦、乳突1、X线平片2、CT(二)、鼻咽部1、CT2、MRI第三节疾病诊断一、眶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二、中耳乳突炎三、副鼻窦病变四、鼻咽癌第六篇介入放射学[目的要求]1、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概况及前景2、了解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介入放射学的的设备和器材二、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一)血管性介入放射学1、重点讲解股动脉穿刺技术2、血管造影术3、药物灌注术4、导管栓塞术5、血管腔内成形术(二)非血管介入技术1、重点讲解经皮穿刺活检术2、经皮穿刺引流术3、食管、气管狭窄成形术4、经皮椎间盘切割术5、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成形术三、介入放射学在各学科的应用发展1、心脏介入放射学2、神经介入放射学3、肿瘤介入放射学4、其他第七篇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目的与要求]1、了解超声诊断学的基础知识2、了解超声检查方法3、了解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超声波与超声诊断原理1、超声波的定义及有关物理量2、超声波的方向性3、反射、折射及散射4、吸收衰减特性5、多普勒效应二、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三、获得最佳超声信息的基本条件四、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五、超声检查法1、A型(Amplitude mode)2、B型(Brightness mode)3、M型(Motion mode)4、D型(Doppler type)六、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一)超声心动图1、超声心动图的类型和正常的超声心动图(1)、 M型超声心动图(2)、二维超声心动图(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4)、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2、异常超声心动图(1)、心脏瓣膜病(2)、左房粘液瘤(3)、心包积液(4)、心肌病(5)、先天性心脏病(6)、感染性心内膜炎3、心脏超声声学造影(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1)、基本原理(2)、造影剂的种类(3)、造影方法(二)、肝脾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肝脾的超声测量参考值3、病理声像图(1)、肝脓肿(2)、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3)肝癌(4)、肝硬化(三)、胆道系统及胰脾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1)、胆囊炎(2)、胆囊与胆道结石(3)、胆囊癌(4)、先天性胆道扩张(5)、胰腺炎(6)、胰腺囊肿(7)、胰腺癌(8)、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四)、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1)、肾结石(2)、肾积水(3)、肾囊性占位性病变(4)、肾肿瘤(5)、膀胱肿瘤(6)、膀胱结石(7)、前列腺增生症(8)、前列腺炎(9)、前列腺癌(五)、妇产科超声检查1、妇超声检查(1)、正常盆腔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2、产科超声检查(1)、妊娠周数的判断(2)、多胎妊娠(3)、死胎(4)、胎位(5)、胎盘(6)、胎儿畸形(7)、水泡状胎块(葡萄胎)(六)、其它1、颅脑疾病的超声检查(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2、眼部超声检查(1)、非金属异物的探察及定位(2)、球后病变3、甲状腺超声检查4、乳腺的超声检查5、体腔积液(1)、心包积液(2)、腹腔积液(3)、胸腔积液6、腹部包块的超声检查(1)、包块位置的判断(2)、常见的腹部包块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实验课基本要求(1)熟悉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图像特点(2)正确认识与理解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2)正确认识常见病的影像学主要征象2、实验项目四.学时分配五、参考资料1、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郭启勇主编2、介入放射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李麟荪主编3、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王纯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