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课程《跨文化交际导论》ABSTRACT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ongly and directly.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up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ng.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al with barriers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摘要] 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指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与问题;最后,就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障碍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在当今开放的大时代环境里,跨文化交流已经无处不在,只不过在交流内容、层次和方式上有差异而已。

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可以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遗产和文化背景的敏感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识别;有助于增强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使个人更好地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有助于消除误解和不信任,进而建立一种容忍、接收、改变和信任的人际交流框架;还助于人们更多地关照不同文化的新角度、新见解和独特智慧,从而提升和丰富人类文明。

一、对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理解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元素,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流。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狭义上的文化仅指语言、文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

一个大的文化群中,因地域、自然和人文社会等因素创造出不同的小的文化群。

而这些小文化群我们称其为亚文化,一方面具有大文化群的特征,同时在语言、习惯等方面具有其个性特征。

在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必然因为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群。

跨文化交流这一术语一般用来指有着不同社会、宗教、宗族和地域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指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例如,在大学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的交流。

当然,跨文化交流也发生在有着相同国籍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

例如,港澳同胞和大陆人之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性质。

广义上讲,来自不同亚文化群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即是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权力距离的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权利之间的差别大小不一样,即权力距离存在着差别。

权力距离大的地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人民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差别明显,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得不到保障。

权力距离小的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中国和英国等。

不难发现,在低权力差距的国家中,突出强调个人,没有绝对的领导者,每一种性别的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在强调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里,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看重个人的自我表现,在交流中把“说出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且运用对抗策略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而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中,例如阿拉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们肯定要忠于群体,当出现冲突时,更多地采用避免、调解和其他保全面子的方法。

(三)不同性别的角色分工。

高度女性的文化认为女性应该精于养育、关注生活质量和对不幸的人表现出同情。

而高度男性的文化认为男人应该关注财富、成就、挑战、野心和晋升,并且他们应自信、具有竞争力、强壮和承认成就。

因此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期望。

(四)对未知事物的容忍程度不同。

容忍度低的文化习惯尽力避免不确定事物的威胁并且喜欢用正式的规则来控制社会行为,其中,中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容忍度高的文化则很少需要规则并接受和鼓励形成不同观点和冒险行为。

(五)定位期限的不同。

拥有长期定位的人欣赏坚持,有羞耻感,强调关爱他人,忠实并值得信任,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生活有明显的长期定位。

而短期定位的人们看重个人的稳定性,但不特别尊重传统,因为这会阻碍创新和抑制人才流动,这样的国家包括芬兰、法国、德国和美国等。

(六)信息关联的程度的差异。

在高关联的沟通中,大多数信息已处于个人掌握之中,很少有信息处于编辑和明显有目的的转移状态中。

而大多数西方文化更喜欢低关联信息。

在这种低关联信息中,信息的主要部分处在沟通本身之中,而不是在关联的内容里,比如计算机命令就是低关联的,因为它们要求每一单位空间、时期、字母和数字都准确地处在正确的位置上,没有例外,所有的信息都在命令之中,否则命令就无法工作。

三、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这些障碍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和确定的习惯而产生的,并使交流和沟通出现偏差。

第一,种族优越感。

种族优越感是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文化群体的行为、规范、思考方式和存在方式优于所有其他文化群体的一种信念。

这种极端的观点阻碍了人们努力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也阻碍人们在情感移入上的所有尝试。

第二,成见。

成见是指对另一种文化的看法过于简单或扭曲。

成见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由于成见的存在,人们通常可能从支持而不是否定成见的环境中去挑选信息,这样只能是使它们在意识中更加根深蒂固。

第三,偏见。

偏见是在很少或没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种文化群体所持的否定态度。

成见和偏见是有区别的,成见告诉人们群体是什么样的,而偏见则侧重人们如何理解这样的群体。

第四,歧视。

歧视是人们排斥、避开其他群体或与其他群体保持距离的公然行动。

歧视比成见和偏见更进了一步,即将观念与行动结合起来,不管它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毫无疑问都是严重妨碍正常的人际交流的。

四、处理和改进跨文化交流障碍为了使交流准确地进行,要求信息的发送—接收者必须按照相同的感性观点来进行沟通,这在与来自不同种族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研究发现,当非主流群体要去面对压迫性的主流文化结构时,一般会采用以下三类策略:同化、通融或分离。

(一)同化战略非主流群体运用同化战略,就是丢弃他们的文化差异和能够标识他们为非主流群体的明显特征。

这其中有三种类型的同化:1.非主动同化。

在这种类型的同化中,少数群体成员想归属于多数群体,但他们并不想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实现。

为了能被接受,他们强调与主流群体的共同之处,并不时地审查自己以便适应。

2.主动同化。

在主动同化中,人们可能采取更有力的方式去适应。

他们将经常为与主流群体相遇而精心准备,也可能通过加倍地表现聪明和智慧等来过分地弥补与主流文化的差异。

3.积极的同化。

在这种类型的同化中,少数群体成员将不惜任何代价去适应主流群体,他们会暗示两种群体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并小心翼翼地努力不说或不做任何表明他们之间差异的事情,比如不说方言或不表现自己所属群体的行为等。

(二)通融战略通融是为了使主流群体再构建,或者至少是改变规则,以便他们接纳非主流群体的生活经历。

共有三种类型的通融:1.非主动通融。

在非主动通融中,人们不会采取行动使主流群体成员对自己产生防备,而是使主流群体成员更多地注意到他(或她)所在的群体并努力改变他们的成见。

2.主动通融。

那些采用这种战略的人尽力想在自己的群体与主流群体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他们设法通过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来使他人了解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而且通常会选择一位主流群体中的人作为导师以引导、支持和协助自己,同时也设法让主流群体了解自己所在群体的文化。

3.积极的通融。

这一战略是进入主流群体并带着一种改革主流群体的目的来设法改变对方,非主流群体成员努力与主流群体共同工作而不是反对他们,并可以与主流群体对抗以获得优势。

(三)分离战略在分离战略中,非主流群体成员放弃努力,他们不想与主流文化联结到一起,因此他们分离成一个只包括与他们自身相类似成员的群体。

共有三种分离战略:1.非主动分离。

在这种分离战略中,非主流群体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回避主流群体。

尽管非主流群体成员可能要与主流群体成员一起工作,但他(或她)在工作后并不想与他们一起交往,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暗示,会让主流群体成员感到他们想要独处。

2.主动分离。

进行主动分离的人努力构建使自己能与主流群体分离开的组织,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反对任何暗示主流群体优越而他们处于劣势的主流群体信息。

他们使用的一种沟通策略是提醒主流群体对他们的压迫。

3.积极的分离。

在积极的分离战略中,人们从主流群体中分离出来并希望他们的非主流群体同伴也这样做,有时甚至批评那些采用同化和通融战略的人。

这样的群体为了反抗主流群体的压迫而进行斗争是常见的,如果这些群体的成员不得不与主流群体相互作用(例如在工作中),则会设法不让主流群体利用其特权地位来对非主流群体进行破坏。

五、结语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

理解并克服文化差异成为是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将这种交流意识进一步转化为交流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最基本的途径是培养交流者形成不同文化间的平等意识、理解和尊重意识及融合意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意识等同于认同和接受异国文化,认同和接受异国文化只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具备跨文化意识才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1] 姜琳·人际交流的冲突应对[A]·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责任编辑匡四)[2]胡文仲.文化与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6[3] 王绚.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及启示 [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8)[4] 孙伟平.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 [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 (11)[5] 夏伊.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增刊):128[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