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研究[日期:2008-4-3 来源:易知乐学网作者:张熙] [字体:]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1999年)中提出了21世纪初北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10年,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社会发展与城市人民生活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水平。
与此相适应,届时北京的教育水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教育水平。
”并且提出“动员全社会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本市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由此可见,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政府的责任和目标,也是国人的一种梦想,一种情怀。
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什么是首都教育现代化?什么是中等发达或发达国家的水平?如何审视我们现有教育水平与中等发达或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所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有各种说法。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江苏召开的教育现代化的咨询会议上指出:“什么叫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
”并指出教育现代化应体现现代教育的普及性和民主化,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和信息化,现代教育的多样性和终身化,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素质化等特征。
而代表政府首先对教育现代化内容进行概括的是李铁映同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一文(《人民日报》1993年3月2日)。
该文写道:“要通过改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
要解放思想,改革一切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观念和制度,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子。
”虽然关于教育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人们在理解和表述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来,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人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
教育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的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
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宿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对于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很多学者专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而早在1993年北京市政府就已经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北京教育的奋斗目标了,很多市领导在不同场合,以各种形式对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目标等等作了阐述。
1997年,贾庆林同志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有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这样,通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
1998年,原市委常委徐锡安同志在市教委工作会议上曾经讲道,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教师队伍、课程教材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六个方面。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1999年)中指出,首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实现四个“率先”,即“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率先构建起各级各类教育互相衔接沟通、配套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以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
这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指标研究现状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内容、特征、目标以及实现条件等方面既作了历史的考察,也作了国际的比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概念分析和理论描述阶段,缺乏定量研究。
应该讲,有关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近两年来,杨明的“中国教育离现代化目标还有多远”(2000年),通过比较与借鉴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的成就与经验,分析了中国教育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战略、策略、措施,指出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强调了教育现代化宜从物质投入、制度变迁、人的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评价。
该文主张:判断一国教育是否实现现代化,主要看以下几方面:教育投入是否充分;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是否得到保障;是否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是否内外结构协调;是否因材施教,发展自由个性;是否在质量和效益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全体国民获得了足够的教育;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谈松华、袁本涛在“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2001年)中,立足于宏观的角度,借鉴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式,对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作了详实的探讨。
该研究主要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宏观来构建衡量体系。
其定性指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设备、教育管理、师资水平。
该研究以国际标准为参照,采取国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定量的指标基本包含了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条件,而且量化指标进行了粗略的赋值(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分析。
李斌等“关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的初步构想”(1996)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系统,其目标应有一系列而非单一。
目标的设计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体现自己的特色。
由于目标体系的综合性,其主体应包括个人、单位、团体、地区、部门和国家等。
在研究思维上应注重交*思维的运用,以价值、成就和类别为三维,建立起三维度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框架。
王利珉等在“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1998年)一文中,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按照整体构建、分层分段、软硬结合及可操作的原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采取立体思维方式,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准看作是一个三维结构体:观念维(包括教育社会化及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等价值取向)、成就维(包括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学体系等方面)和层次维(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等层次)。
江苏省教委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为参照系,适应苏南地区乃至全省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即到本世纪末达到亚洲“四小龙”80年代末的平均教育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他们于1993年底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提出了要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并指出这六个方面是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
对上述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共有68项评估内容。
探索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究竟该如何评价,如何找准位置,必须依*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
我们将尝试着对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设定提出若干建议。
1、什么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通常人们是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法来认定发达国家的。
世界银行按照经济发展程度,以1997年人均GNP把世界银行成员国划分为四个组:低收入组(785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组(786-3125美元),上中等收入组(3126-9655美元),高收入组(9656美元以上)。
低收入组和下中等收入组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但是,中等发达国家并不是完全指收入在3126--9655美元的国家,还包括了9656美元以上的一些国家。
也就是说,收入水平和发展阶段并非是完全对应的。
发达国家的界线实际上也并不完全清晰。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有了进展。
他们以人口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创新能力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和生态化程度指标,计算每个国家的指标平均值,对列入名单的国家逐项进行总平均,作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按照这种计算,有21个国家为发达国家。
研究还指出,以2000年中国发展水平与1998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比较测算,我国实现现代化程度为40.4%,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29%。
分地区讲,北京与上海实现现代化程度为53.94%和55.9%,将分别在2018年和2015年先后达到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项研究在世界银行的基础上更明确了“发达国家”的含义,但是并没有对教育的指标进行具体的说明。
2、首都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必须考虑“二元性”现代化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单纯考虑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目标显然已经过时,但是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又不可能抛开这一阶段的任务,因此,在评估指标中必须包含“二元性”。
一方面,要加速完成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目标(通过信息化带动和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也通过对于先进管理经验的吸取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如竞争力、集约化、全球化以及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应当有足够的力度去培育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3、尽快研究、调整、修改现有的首都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义务教育年限为9.75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2.79%,净入学率为96.38%,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0.83%,净入学率为88.89%,生师比小学为16.57:1,中学为18.8:1,小学留级率为0.67%。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664%,占政府开支的比例为12.506%,教师工资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为67.618%,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经费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为35.34%和40.6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例为17.56%和22.29%。
OECD是这样描述教育发展水平的:从教育投入指标来看,教育机构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6%,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3%用于教育,初等教育生均年度教育支出为3310美元,中等教育则为4340美元。
初等教育生师比为18.2:1,中等教育则为14.4:1(初中18:1,高中16:1)。
教育部门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5.4%,教师占3.9%,中小学教师占劳动力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