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壮族民风民俗PPT课件

壮族民风民俗PPT课件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
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
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
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
16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 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 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 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 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 歌会。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 三为壮族歌节,并举行歌节盛 会。歌节从此更受到壮族人民 的喜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 广西旅游,你就有机会一睹三 月三歌墟的盛况。
17
在 三 月 三 这 天 人 们 还 抛 绣 球
18
19
2019/10/19
20
4
村落远观图
村民比较 喜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集 在一起, 房屋一间 挨着一间。
5
服饰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 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 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 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的壮族妇女头上 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 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 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 的用布帕缠头,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1
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 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保 留着“巢居”干栏的建筑形式,保留着对铜鼓、 “鸡卜”这些巫术的迷信,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 特点,一些壮族甚至保留着“布越”、“布雅依” 的名称,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是云南壮族的先民。云南壮族很早就居住在文山等 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因为云南壮族是广西壮 人侬智高的后裔。我在这里主要介绍建筑、服饰、 铜鼓节和三月三歌节这四个壮族风俗。
13
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日,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 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 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 鼓比赛。比赛规则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 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 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 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 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 人们用从家里带来的食物进行野餐, 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14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 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 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 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 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 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 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 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 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5
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 节”或“三月歌圩”,是壮 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 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 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 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 为最隆重。
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
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
2
建筑
木楼上面住人, 下面圈牲畜。前 厅用来举行庆典 和社交活动,两 边厢房住人,后 厅为生活区。屋 内的生活以火塘 为中心,每日三 餐都在火塘边进 行。
壮族喜欢依山 傍水而居。在清 山绿水之间,点 缀着一栋栋干栏 式木楼,这就是 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
3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 “干栏”形式,因为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 。房 前多搭一个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
6
正式场合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
7
各 具 春 秋 的 壮族 服 饰 令 人 羡 慕 不 已
8
壮族百姓在节日里穿 的服饰,朴素而大方
9
铜鼓节
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越人创造的 一种打击乐器,是传递信息、发布号 令和祭祀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历 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 今广西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 水族、瑶族和一些苗族、彝族还仍然 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铜鼓伴 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 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 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
10
2019/10/19
11
12
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 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 于壮、族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敲起铜鼓 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 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 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 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