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

工程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

4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分离体——为分析某一物体的受力情况而解除 限制该物体运动的全部约束,将其从相联系的周围 物体中分离出来的物体。
物体的受力图——将物体所受的全部主动力与
约束反力以力的矢量形式表示在分离体上,这样得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2.光滑面约束
由光滑接触面所构成的约束
特点:物体可以沿光滑的支撑面自由滑动,也可向离 开支撑面的方向运动,但不能沿接触面法线并朝向支撑面 方向运动。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1)中间铰链约束
用销钉将两个具有相同直径圆柱孔的物体连接起 来,且不计销钉与销钉孔壁之间摩擦的约束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1-1力与静力学模型 §1-2静力学公理 §1-3约束与约束反力 §1-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知识拓展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理解力、刚体和约束等概念。 深刻理解静力学各公理的内涵。 了解各种常见典型约束的性质,会正确 表示各种典型约束的约束反力。 初步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能正确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3)活动铰链支座 铰链将桥梁、房屋等结构连接在有几个圆柱形滚 子的活动支座上,支座在滚子上可作左右相对运动, 两支座间距离可稍有变化
约束特点: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能够限制被连接件 沿着支撑面法线方向的上下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固定与活动铰链支座约束
铰链支座
铰链支座结构简图

注意:正负号判断简易方法:把矩形 看作圆心,力的方向、位置不变,把 力首尾相连并包络圆心,如果逆时针 则为正、如果顺时针则为负!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例2-3】F=100 N的力按图示两种情况作用在锤柄上,
柄长 l=300mm,试求力F对支点O的矩。
解题过程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1)中间铰链约束 约束特点: 只限制两物体在垂 直于销钉轴线的平面内 沿任意方向的相对移动, 而不能限制物体绕销钉 轴线的相对转动和沿其 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2)固定铰链支座
圆柱销连接的两构件中,有一个是固定构件
约束特点:能限制物体(构件)沿圆柱销半径方向的 移动,但不限制其转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与反作用力示意图
§1-2 静力学公理
公理一的应用
人在划船离岸时,常把浆向岸上撑。这就 是利用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1-2 静力学公理
二、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作用于同一刚体 上的两个力,使刚体 平衡的必要且充分条 件是,这两个力的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的效应。
足球
力的外效应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效应。
弹簧形变
力的内效应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4.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
夹紧力作用点的选择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二、力学模型
模型——对实际物体和实际问题的合理抽象 与简化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力偶矩——力偶中的一个力的大小和力偶臂 的乘积并冠以正负号,用以表示力偶对物体转动 效应的量度。用M或M(F,F′)表示。
M F d
力偶矩是代数量,一般规定:使物体逆时针转动的力 偶矩为正,反之为负。力偶矩的单位是N•m,读作“牛米”。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二、几种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
1.柔性体约束 2.光滑面约束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1)中间铰链约束
(2)固定铰链支座
(3)活动铰链支座
几种常见的约束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1.柔性体约束
由柔软而不计自重的绳索、链条、传动带等所 形成的约束
特点: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受力的木板可以抽象为刚体吗?
刚体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2.对受力的合理抽象与简化——集中力与分布力
接触面面积很小,则可以将微小面积抽象为一个点, 将受力合理抽象简化为集中力。
接触面面积较大不能忽略时,则力在整个接触面上 分布作用,将受力合理抽象与简化为分布力。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集中力
分布力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3.对接触与连接方式的合理抽象与简化 ——约束
约束是构件之间的接触与连接方式的抽象与简化。
§1-2 静力学公理
一、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公理一)
二、二力平衡公理(公理二)
三、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三)
四、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公理四)
§1-2 静力学公理
一、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公理一)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巧夹球形工件 用平口钳夹球形工件很难夹紧,这是因为平面与 球面接触,接触面积小(理论上为点接触),要产生 一定大小的约束反力F1、F2和摩擦刀矩M2,与轴向 力F和切削力矩M1平衡,需要很大的夹紧力,易损坏 球形工件。若用螺母代替,将是环面接触,加大了接 触面积,改变了约束条件。因此,只需较小的夹紧力, 就可使球形工件夹得很牢固。
2.力偶的表示方法
力偶可用力和力偶臂来表示,或用带箭头的弧线表 示,箭头表示力偶的转向,M表示力偶的大小。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2.平面力偶系的平衡
必要和充分条件——所有力偶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M
i
0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一、约束与约束反力
二、几种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二力平衡公理示意图
§1-2 静力学公理
二力平衡条件只适用于刚体。 二力等值、反向、共线是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对于变形体,二力平衡条件只是必要的而非充分条件。
受等值、反向、共线的两个压力作 用的绳索不能保持平衡
§1-2 静力学公理
公理二的应用
二力构件——只有两个着力点而处于平衡的构件。 二力杆——略去自重和伸长的二力杆状构件。
一、力矩
1.力对点的矩
力对点的矩
扳手旋转螺母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力F对O点之矩——力的大小F与力臂 Lh 的乘 积冠以适当的正负号,以符号Mo(F)表示。
Mo(F)= F Lh
正负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方向转动时, 力矩为正,反之为负。力矩的单位名称为牛顿· 米, 符号为N· m。 力矩为零的两种情况:(1)力等于零;(2) 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即力臂等于零。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一、力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1.力的概念
当某一物体受到力的 作用时,一定有另一物体 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具体受力分析而言的。
§1-1 力与静力学模型
3.力的效应
外效应——指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四、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公理四)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 一个合力,合力也作用于该点上,其大小和方向 可用以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 角线来表示。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人力队伍与大象
§1-2 静力学公理
力的三角形——将力矢F1、F2首尾相接(两个 力的前后次序任意)后,再用线段将其封闭构成一 个三角形。封闭边代表合力FR。这一力的合成方法 称为力的三角形法则。 FR = F1 + F2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4
巧夹球形工件
钳工在球形工件上加工孔时, 直接用平口钳很难夹紧。如右图 所示,若在平口钳上放置两个螺 母,将球形工件夹在两个螺母中 间,可使球形工件夹得很牢固。
巧夹球形工件
1-平口钳 3-球形工件 2-螺母 4-钻头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巧夹球形工件
其原因是:增加了螺母与钳口平面、螺母与球形工件之 间的接触面,限制了球形工件的上下移动和绕钻头轴线的转 动。因此,钻头钻孔时作用于球形工件的轴向力F与螺母的 约束反力F1y与F2y平衡;两螺母的约束反力F1x与F2x平衡。如下 图b所示;圆周的切削力矩M1与螺母的摩擦力矩M2平衡,如 下图c所示。 4
主动力 定 约束反力
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 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随主动 动趋势的力,属于主动 力的变化而改变,是一种被动 义 力,工程上常称为载荷 力
大小未知,取决于约束本身 的性质,与主动力的值有关, 特 大小与方向预先确定, 可由平衡条件求出。约束力的 可以改变运动状态 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 征 接触处。约束力的方向与约束 所能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
两个物体间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总是同时存在、同 时消失,且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其 作用线沿同一直线, 分别作用在这两个 物体上。
作用与反作用力示意图
§1-2 静力学公理
一、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公理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永远是 成对出现 已知作用力就可以知道反 作用力,两者总是同时存在, 又同时消失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例2-4】圆柱直齿轮受啮合力F的作用。设F =1400N,
压力角α=20°,齿轮的节圆(啮合圆)半径r=60mm,试
计算力F对轴中心O的矩。
解题过程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3.力矩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应用实例
§2-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