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天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①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天田,天下人
同耕”,“无处不均匀”;
核心女:方,废按法除人—口—封以与建年户龄土为平单地均位分,配不;论男 所有制;绝对平均主
②义原产分则品配—分—配方“天案下人人不受私,物
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
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 减息改为没收地 主土地分配给农 民。“五四指示”没有一般宣
布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是 赞成、批准并领导农民通过清算 等途径以“有偿方式”等多种方 式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同时, 对中小地主作了较多的照顾,富 农的土地一般不动。这样做,是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内战尚 未爆发)出发的,是正确的。
2、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背景: •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助 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0年6月 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 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6月30日,由毛泽东主席 发布命令公布施行。
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建
国以后的新形势,对半封建富农(又 称旧式富农)的政策作了重大的修改, 即由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 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1)背景:针对西方贫富不均、两极分化而提出
(2)含义:“平均地权” 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做到 “家给人足”
(3)实质: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4)意义:反映了孙中山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 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明锐观察。方案具有明显的 资本主义性质.
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 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材料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 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 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 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 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 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
思考:“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农民的要求是否得 到了满足?民生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是否在全国实行?
归国库;
③理想:“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
落后性: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没有超越封建主义 范畴;
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二、辛亥革命——平均地权
纲领
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五四指示”原件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以后,1947年7到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对 “五四指示”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作了明确的改 正。会后,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深 入地开展起来,在老解放区很快完成了土地制 度的改革。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概括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共不同时期政策
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土地改革是1927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的(当时称土地
革命)。1931年春,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正
确的土地革命政策,主要内容是:依靠雇
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
1)国共对峙时期: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
政策:
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依据:2)国民的利益和愿望;
3)中共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等。
启示: 政党制定政策都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依据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时调 整,才能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建设的发展。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次土地政策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 由此形成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局限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实行
——全国性的政权尚未建立;平均地权理论过于理想化; 既危及地主阶级利益、又无法完全满足农民阶级利益。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土地政策
材料一 1931年中共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依靠 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1942年中共制定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 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材料三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 区开展土地改革……
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
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由于缺乏经验和其他原因,这一时期
的土地革命出现了不少偏差,其中以王明
所推行的贫
改 革 时 期 的 墙 上 标
农 分 得 体 地 的 凭 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了联合地主共同抗日, 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让步, 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即实 行“二五减租”和“分半 减息”(减租减息),借 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 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 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 交息,借以照顾地主的利 益,团结对敌。这个政策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实 行了一段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