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第 3 页
图 1.3 连续波测速雷达后面
工作原理:非调制连续波雷达的发射信号(单一载频 f0)通过发射天线辐射到空间。如果 目标以径向速度 vr 相对于雷达运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会使载频 f0 产生多普勒频移 fd= 2vr/λ 。式中λ 为雷达波长,fd 的正、负号由目标运动方向决定。反射信号由天线接收后与 基准信号(f0)进行频率差拍、放大,最后由指示器指示出多普勒信号。
2.5
2.5.1
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
显示速度: 由显示器记录下的五个数据分别为 11.2km/h, 10.4km/h,11.3km/h,11.8km/h, 10.8km/h,取中值 11.2km/h 即 3.1m/s。
第 6 页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图 2.1 单目标测速显示屏速度
图 2.2 单目标测速显示屏速度
雷达原理课程(3.5 学分)课内实验。 1.1.2 实验时间
2017 年 6 月 15 日 8:30-11:30 1.1.3 实验场地
电光大楼东南角
图 1.1 实验场地地图
第 2 页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
1.1.4
周四上午组:王森,左靖昊,刘元俊,陈瑞璇,费慧慧,李珊,路静,罗静,邹新颖, 鲜坤元,蒋冰越,何文杰,黄一恒,李平宁,刘峻臣,章文韬,赵皓楠,蔡思聪,陈飞,梁 宸玮,潘伟,田靖才,万秀才,聂铨 实验指导同学:林翰轩,杜涛,邓秀梅 1.1.5 天气状况
f
环形器 f 连续波 发射机
f+fd f+fd
f (泄露) fd 视频 放大器 去终端
混频器
图 1.4 连续波测速雷达工作原理框图
第 4 页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1.3
实验内容
本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四个实验内容: 实验 1:单目标测速 实验 2:多目标测速 实验 3:波束宽度测量 实验 4:最大作用距离预测
f d ( Hz)
2.3.2 实验方法
2vr (m / s) (m)
0 0
vr 0,目标接近 vr 0,目标背离
连接雷达、电源、示波器。开电源,4m、9m、14m 处各 1 人定标、计时 1 人在 4~14m 之 间匀速来回走动,1 人计算速度 1 人操作示波器,截取一段数据同时高声喊停 1 人立即高声 读出雷达显示数值,另 2 人记录示波器操作人用 U 盘拷贝截取数据和显示,Matlab 画波形并
2.6
实验小结
运动目标相对于雷达站存在径向运动时,目标回波信号载频将偏离发射信号载频位置,
2
2.1
实验 1:单目标测速
实验目的
掌握连续波测速雷达的工作原理,巩固雷达测速方法,了解实验雷达系统组成与基本操
作,体验户外实验策划组织与实施过程。
2.2
实验仪器
一台 一盒 一个 一台 一部
毫米波测速雷达 移动卷线盘 电源 示波器 手机
2.3
2.3.1
实验原理
测量原理
目标相对于雷达站存在径向运动时,目标回波信号载频将偏离发射信号载频位置,即多 普勒频移现象。根据运动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移 fd 推算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1 人在 4~14m 之间匀速来回走动,雷达根据多普勒频移计算其径向速度。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第 7 页
图 2.3 单目标测速显示屏速度
图 2.4 单目标测速显示屏速度
第 8 页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图 2.5 单目标测速显示屏速度
定标速度:由记录员记录的一个来回 20 米为 12.15s,13.53s,14.22s,13.77s,13.69s, 取中值 13.69s。速度为 20/13.69=1.46m/s。
图 2.6 记录员 1 记下的数据
另一个记录员记下的数据为 12.15s(20 米),27.43s(40 米),27.58s(40 米) ,速度为 1.646m/s,1.46m/s,1.45m/s,取中值 1.46m/s,由两个记录员数据得定标速度为 1.46m/s。
图 2.7 记录员 2 记下的数据 表 2.2 显示速度和定标速度 速度 显示速度 Km/h 第 1 次速度 第 2 次速度 11.2 10.4 定标速度 1 (m/s) 1.646 1.478 定标速度 2 (m/s) 1.646 1.46
第 II 页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目பைடு நூலகம்
次
1 实验概述 …………………………………………………………………………………………… 1 1.1 基本信息…………………………………………………………………………… 2 1.2 8mm 连续波测速雷达………………………………………………………………………………… 3 4 5 6 7 1.3 实验内容 ………………………………………………………………………………… 2 实验 1: 单目标测速………………………………………………………………………… 2 . 1 实 验 目的 ………… …… ……… ……………………………………………… 2 . 2 实 验 仪器 ………… …… …………… …………………………………………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1 实验概述
第 1 页
本实验用毫米波测速雷达进行雷达的户外实验,围绕单目标多目标测速,波束宽度的 测量和雷达方程展开一系列的实验。
1.1
基本信息
本实验用的毫米波测速雷达,单点频连续波(正弦波) ,中心频率 35GHz(波长 8mm) ,有
效距离 0~15m(人体目标) ,天线增益 28dBi 。 1.1.1 实验名称
2.3 实验原理 ………………………………………………………………… 8 2.4 实验过程 ………………………………… ………………………………………… 9 2.5 实验分析 ……………………… ………………………………………… 10 2.6 实验小结………………………………………………………………… 11 3 实验 2 :多目标测速……………………………………………………………… 13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原理 …………………………………………………………………… 3.4 实验过程 ………………………………………………………………………… 3.5 实验分析 …………………………………………………………………… 3.6 实验小结…………………………………………………………………… 4 实验 3:波束宽度测量……………………………………………………………………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仪器 ………………………………………………………………………… 4 .3 实验原理 ………………………………………………………………………… 4.4 实验过程 …………………………………………………………………… 4.5 实验分析………………………………………………………………………… 4.6 实验小结…………………………………………………………………… 5 实验 4: 最大作用距离的预测………………………………………………………………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仪器 ………………………………………………………………………… 5 . 3 实验原理 ………………………………………………………………………… 5.4 实验过程……………………………………… ………………………………… 5.5 实验分析 ……………………………………………………………… 5.6 15 17 19 20 21 22 22 23 23 24 25 26 37 27 28 29 30 31 32
结束时间 9:24 9:31 9:41 9:45 9:49 9:51 10:02 10:08 10:12
对应数据目录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突发事件记录
10:10 分有车经过
等待示波器上有明显单峰时按下暂停键,FFT 键将画面转到时域,保存键将实验数据及 时域波形保存到优盘里,在本次试验中一共保存了五次数据,文件名为 ALL0000- ALL0004。 每个文件里分别有 F000XCH1.CSV,F000XTEK.BMP,F000XTEK.SET 三个文件组成。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第 3 次速度 第 4 次速度 11.3 11.8 1.406 1.45 1.45
第 9 页
第 5 次速度 10.8 1.46 取五次显示速度中值 3.1m/s,定标速度 1.46m/s,误差=3.1-1.64=1.46,误差很大。
2.5.2
数据处理
图 2.8 单目标时域波形
第 10 页
雷达原理课程 实验报告
作 学
者: 院:
学 号: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学 分: 3.5 教学大纲编号: 04041904-0
2017 年
6 月 21 日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摘要
第 I 页
毫米波雷达指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雷达。工作频率通常选在 30~300GHz 范围内。与 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 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的特点。雷达的基础是雷达方程,雷达各种应用的实现全依 附于雷达方程。掌握毫米波雷达的测速原理与雷达方程是学好雷达的基础。
实验小结………………………………………………………………………… 33
雷达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6
第 III 页
结论 …………………………………………………………………………………… 34 35 36 38 39
7 实验心得 ……………………………………………………………………………… 致谢………………………………………………………………………… 附录 A ………………………………………………………………… 附录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