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概述讲述
杨希贤
《中国刑法》概脱动物生活、开始用双手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用 人类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我们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 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 逐渐形成了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一系列 维系道德人心、维持一定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 深、义理精微的法律制度。应该说,在人类所创造的诸种精神文 化成果中,法律制度是一种极为奇特的社会现象。因为作为一项 人类的精神成果,法律制度往往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人类在认识 自身、调节社会、谋求发展的各个重要进程中的思想和行动。法 律制度是现实社会的调整器,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 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 实的要求。
第11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二)刑法效力的终止时间,是指刑法的失效时间。基本上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由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废止。另一种是自然失效。 (三)刑法的溯及力,是指一个新的刑事法律制定后,对它生效 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这 一法律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如何解决溯及力的 问题,各国刑事立法有着不同的规定,主要的原则有四种: 1、从旧原则。新法对过去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即不溯及既 往。一概适用行为时的旧法。 2、从新原则。新法对于过去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 ,一律有溯及力,即都要按新法处理。 3 、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不认为犯罪 或处刑较的,则要依照旧法处理。 4 、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不认为犯 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就要按照新法处理。 我国刑法采用的原则,一般认为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第3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刑法,是以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为基本内容的基本法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 法等相比,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第一,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 会关系的范围最为广泛。第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是其 他部门法的保护法。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人的财产,限制或 剥夺其人身自由,而且在最严重时,还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当其他部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遭到严重侵犯时, 仅仅依据其他部门法不能使有关的社会关系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和及时的恢复,这便要求助于刑法,通过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 任来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是其他部门 法的后盾,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 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学习和掌握新刑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公民维护自己的各项合法权益。其次,有利于公 民自觉、主动地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再次,学法、懂法也有利 于公民不至于因无知而犯法。
第12页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第10页
《中国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杨希贤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效力终止的时间 以及对刑法生效前的行为是否适用,即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 力。 (一)刑法生效的时间,通常有两种规定:一是从刑法公 布之日起施行;二是在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我国过去单行 刑事法规的生效时间,绝大多数都是采取第一种办法。例如, 《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本条例 自公布之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效时间同过去的刑事法规不同, 是在公布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才生效的。刑法于一九七九 年七月一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同年 七月六日公布,并按照刑法第九条规定,“自一九八 0年一月 一日起生效。”
第4页
《中国刑法》概述 第二节
一、我国刑法的概念
杨希贤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 据本阶级的意志,通过国家立法程序颁布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如 何惩罚犯罪的法律。 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 一。它同其他法律部门相比,有重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如:刑法解决什么行为是犯罪 和如何惩罚犯罪的问题;刑事诉讼法则规定刑事诉讼程序,以保证刑法 正确、及时地实施;民法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如:属于一般债务纠纷、民事侵权行为,应由民 法调整;如果采取盗窃、诱骗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 则需适用刑法,予以惩处。可见,刑法调整的范围较广,成为执行其他 法律的后盾。
第6页
《中国刑法》概述 二、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杨希贤
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也称作罪刑法定主义。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 犯罪的概念、种类,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的 条件,以及对各种犯罪的量刑幅度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罪刑法定 的原则。实行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事立法健全的一个标志。 2、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也称作罪与刑相当原则,或者罪与刑相 称原则。刑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 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 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做到 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
第1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 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 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明显体现。 由于发展路径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东方社会与西方 世界对于法律的意义、底蕴的理解、阐释存有很大的差异。但 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比较注重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中国古代虽然被看成是“礼治”的社会、“人治”的世界,但 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数十部优秀成文 法典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成文制定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突出 地位,惟这些成文法制所体现出的精神旨趣与现代法律文明有 较大不同而已。
第7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3、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的原则 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的原则,也称作罪及个人原则,或 者个人责任原则。 4、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我国把刑罚不仅作为惩罚 犯罪的有力武器,也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有效手段。
第8页
《中国刑法》概述 第三节 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5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第二,处罚手段的性质和严厉程度不同。所有法律都规定对违 法者给予处罚,其中,刑法的惩罚手段最为严厉,强制性最大。 对违反刑法构成犯罪的人判处刑罚,不仅可以剥夺其人身自由、 政治权利、财产权利,还可以剥夺其生命,这是任何其他法律所 不具备的严厉的处罚手段,所达不到的强制程度。而民事处罚、 治安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处罚,通常是警告、经济处分、强制履行 某种义务、限制某些权利等。 刑法同其他法律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联系比较密切的部门 法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行政法等。这 些联系主要表现为: 第一,其他法律规定的某些违法行为,可以发展成为刑法规定 的犯罪行为。 第二,某些法律的规定同刑法的规定互相衔接。 第三,正确执行刑法,有利于其他法律的贯彻和实施。
杨希贤
刑法的适用范围,通称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 方、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它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 和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和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协调国际关系的重要问 题。各国对于刑法适用空间效力的原则主要有四种主张: (一)属地原则(或称领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 的,不论犯罪人和被害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律适用本国刑 法。属地原则基本上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
第9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二)属人原则(或称国籍原则)。凡是本国人犯罪的,不问其 犯罪是发生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适用本国刑法;不具有本国国籍的 外国人,即使在本国领域内犯罪,也不适用本国刑法。这个原则是以 人的国籍作为区分标准的。 (三)自卫原则(或称保护原则)。凡是犯罪侵害了本国国家或 者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问犯罪是发生 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适用本国刑法。这个原则是以绝对保护本国利 益作为区分标准的。 (四)折衷原则(或称结合原则)。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 不问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本国人在外国犯罪或者 外国人在本国领域以外犯了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之罪的,在一 定条件下,也适用本国刑法。这个原则以属地原则为基础,以其他原 则为补充。它既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又有利于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原则。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也采 用了这个原则。
第2页
《中国刑法》概述
杨希贤
从历史上看,法律的文明、进步,取决于诸多的社会因素。 东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均充分证明,法律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推动法律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政治、经济 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肇始于一个世纪 以前的清代末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开办的天津 大学堂,首次开设法科并招收学生,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可以 视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法学教育机构。 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一 方面,现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 化,为法律的进步、变迁提供动力,提供社会的土壤。另一方 面,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发展,直接推动法律进步的进程。 同时,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则是实现法治国理想 的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