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

第四章 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

4. 正烷烃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奇偶优势比即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 子的相对浓度,它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碳优势 指数(CPI)和奇偶优势指数(OPE)。
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 增加,CPI值和 OEP值愈 接近1,并趋于稳定。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5.甾族化合物
对于非环状体系,与手征碳原子连接的四个基团 按质量大小依次为A、B、C、D,假定观测者位于质量 最小的原子或原子团D的对面,A→B→C是顺时针方向 排列时,则称为R型,反时针方向排列时,称为S型。
生物体中单一的异 构化变成两种热稳定性 相似的异构体的混合物, 如甾族形成在C-20位置 上R型和S型异构体的混 合物。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环状体系 中就以 α 或 β 表示基团位置,当手征中 心上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环平面下边(即指向纸内)为 α ,用虚线表示,相反,在环平面上边(即指向纸外) 为β,用实线表示。 两种构型一般具有不 同的热稳定性,生物体中 是低稳定型,地质体中是 高稳定型,如藿烷的C-17 和C-21位置上的H,由17β (H)21β(H)转化为 17α(H)21β(H)。
2920/ 1600
δ13C(‰)
HI(岩石热解)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2-可溶沥青有机质的类型 a.正构烷烃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来源于陆生高 等植物的有机质气 相色谱图上具有高 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其 碳 数 范 围 从 C10 ~ C40 , 主 峰 碳 位置在 nC27 、 nC29 和 nC31。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随成熟度的增大,甾烷系列中表现出 S 构 型向S和R构型混合演化,低稳定型的ββ型向 稳定型的βα型演化,常用的指标有甾烷系列 中的ααα-C2920S/20(S+R )C29甾烷和ββC29/(ββ+αα)-C29甾烷。这些指标与沉积 环境的关系密切,只能在母质类型相同时使用。
镜质体反射率
< 0.5
0.5~1.3
1.3~1.5
1.5~2.0
> 2.0
I类
< 437
437~460
450~465
460~490
> 490
Tmax
11类
< 435
435~455
447~460
455~490
> 490
Ⅲ类
< 432
432~460
445~470
460~505
> 505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生油层研究:地质研究和地球化学研究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二、生油层的地质研究
——岩性、岩相、厚度及分布范围
生油岩的岩石类型: 泥质岩类:泥岩、页岩、粘土岩等; 碳酸盐岩类:泥灰岩、生物灰岩以及富含
有机质的灰岩等。
泥岩和泥灰岩是石油原始物质大量赋 存的场所。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特征: 粒度细 —— 小于 0.05mm ,颜 色暗——黑、深灰、灰绿、灰褐色等, 富含有机质,偶见原生油苗,常见分散 黄铁矿等。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第五节 生油层层研究与油源对比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 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生油岩:只提供工业数量的石油的岩石。 生气母岩或气源岩: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 天然气的岩石。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生油层系:在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和一
定的地史阶段中形成的生油岩与非生 油岩的组合。
岩性特征是确定生油岩最简便、最
直观的标志。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沉积环境或岩相:一般在利于生物大量繁
殖、保存,且利于生油岩发育的环境最有利。 这样的环境只有深水和半深水湖相及浅海相, 沼泽相则主要为成煤环境。
生油层的厚度及分布:分布面积越大,厚度越大,
有机质的总量越大,则生烃量越大。但单层厚度很大的块 状泥岩因往往欠压实,产生超压,会抑制生烃能力,不利 于排烃。粘土岩层厚30~40m,砂层单层厚10~15m,二者显 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生储岩接触面积大,最利于石油的生 成与聚集。
>50
>800 <40 >3.0 >1.20 海生、湖生
10-50
800-500 60-40 >3.0 1.20-0.45 陆生 油气 <150 150-50 <0.4 <0.25 陆生
<10
红外光谱 分析
陆生强氧化 或再循环无油、少量气
以油、油页岩、藻煤和残植 煤为主
以气和腐植煤为主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3、总烃(HC)含量
总烃为沥青“A”中的饱和烃+芳香烃含量。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生油层类别 项目 岩相 干酪根类型 H/C 有机碳含量(%) 氯仿沥青“A”(%) 总烃含量(ppm) 总烃/有机碳(%) 好生油层 深湖一半深湖相 腐泥型 1.7~1.3 3.5~1.0 > 0.12 >500 >6 中等生油层 半深湖一浅湖相 中 间型 1.3—1.0 1.0~0.6 0.12~0.06 500~250 6— 3 差生油层 浅湖一滨湖相 腐殖型 1.0~0.5 0.6~0.4 0.06~0.01 250~100 3~ 1 非生油层 河流相 腐殖型 1.0~0.5 < 0.4 < 0.01 <100 <1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来源于海相的浮游植物和藻类的有机质气 相色谱图上具有中等分子量的正构烷烃,主峰 碳位置在 nC15 和 nC17,为单峰型。 如台湾新竹的 上第三系原油为海 相原油,南海北部 湾下第三系原油为 陆相原油。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若为混合来源 的有机质,正构烷 烃会出现前后两个 峰,即为双峰型,
如美国犹英他盆地
始新统沉积物。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b. 甾萜烷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C27甾 烷主 要来 自浮 游生 物
C29甾 烷主要 来自陆 源高等 植物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孙虎—前磨头地区源岩三种甾烷组成的三角图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三)有机质的成熟度
——盆地中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干酪根的类型不同其各成熟阶段Ro值也有一定差别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2. 孢粉和干酪根颜色法
未成熟阶段
为浅黄至黄色;
成熟阶段为褐黄
至棕色;过成熟
阶段为深棕色至
黑色。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3. 岩石热解法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我国生油岩的Tmax范围(邬立言,1986)
成熟度指标 未成熟 生油 凝析油 湿气 干气
其它干酪根分类(中国陆相)
标准腐殖型 Ⅲ2 H/C 0/ C 红 外 1460/ 1600 < 0.8 > 0.30 < 0.20 < 0.65 > -22.5 < 65 含腐泥腐殖型 Ⅲ1 0.8—1.0 0.30~0.25 0.20~0.35 0.65~1.25 -22.5~ -25.5 65~260 腐殖腐泥型 Ⅱ 1.0—1.3 0.25~0.15 0.35~0.80 1.25~3.25 -25.5~ -28 260~475 含腐殖腐泥型 I2 1.3~1.5 0.15~0.10 > 0.80 > 3.25 < -28 > 475 标准腐泥型 I1 > 1.5 < 0.10 / / / /
差 非 非 中
级别
差 非 差 差 中 差
沙四段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吐哈盆地煤系泥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表(据陈建平等,1993)
生油岩级别 好 中 差 非
C
(% )
> 3.0
3.0~1.5
1.5~0.75
< 0.75
A
(% )
> 0.06
0.06~0.03
0.03~0.015
< 0.015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1000

前磨头沙三段 前磨头沙四段
800
I H,mg / g
600
Ⅱ1
400
Ⅱ 2
200

0 0 100 200 I O, mg / g 300 400
前磨头地区源岩氢指数与氧指数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据陈荣书,1989,补充)
孢粉学分类 显微组分 煤岩学分 类 藻 质 絮 质 壳 质 组 孢 粉 角质体 树脂体 木栓体 草 质 木 质 镜质组 结构镜质体 无结构镜质体 腐植型(Ⅲ) 腐植型(Ⅲ) 1.0-0.70 0.3-0.2 <2 煤 质 情质组 丝质体 微粒体 巩膜体 残余型(Ⅳ) 煤质型(Ⅳ) 0.60-0.50 0.3-0.25 <2
组成有机质的元素中C最多、最稳定,可反映有 机质数量。 实测Toc是烃源岩中油气生成后,残留下来碳含 量,又称残余(剩余)有机碳。 有机碳≠有机质。 一般:剩余有机质=有机系数×剩余有机碳 有机系数为1.22或1.33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2.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 A” 是指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 . 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关。
(1)镜质组反射率(R0) 镜质组是一组富氧的显微组份,由泥炭成因有关的腐 殖质组成,具镜煤(或煤素质)特征,其结构为以芳香烃 为核,常有不同的支链烷基。在热演化过程中,链烷热解 析出,芳环稠合,出现微片状结构,芳环片间距逐渐缩小, 致使反射率增大,透射率减小,颜色变暗,这是一种不可 逆反应。镜质组反射率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相关,热变质 作用愈深,镜质组反射率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