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手足口病专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A型题】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 37.5℃B.>37℃C>38.5℃ D.>38℃ E.>36.5℃2.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临床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A.1周B.8天C.15天D.10~14天E.6天3.《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指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 )A.生活、工作场所通风B.不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C.注意个人卫生D.在人群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戴口罩E.服用中西药物4.手足口病的好发季节是( )A.1~2月B.4~7月C.8~9月D.10~12月E.全隼5.手足口病的多发年龄是( )A.5岁以下B.2岁以下C.学龄前D.18岁以下E.各种年龄【X型题】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胸片检查可见( )A.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B.呈网状改变C.大片状阴影D.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E.阴影消散吸收较快,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相符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出院必须具备的标准是( )A.体温正常7天以上B.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C.X线胸片有明显吸收D.心功能恢复正常E.肝功能基本正常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方式为( )A.短距离空气飞沫B.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C.密切接触D.性传播E.血液传播9.禽流感流行病学接触史是指( )A.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B.有病死禽接触史C.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D.与禽流感病人有密切接触E.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10.能够灭活肠道病毒的因素有( )A.胃酸B.高锰酸钾C.紫外线照射D.漂白粉E.乙醚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但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有可能引起一。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__、____、____。
3.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接触史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或隔离,一般为天。
4.棉纱口罩更换的时限为____小时。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一。
6.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一引起的传染病。
7.手足口病主要的侵犯部位是一、_ ___、____、____4个部位。
8.手足口病皮肤损害的“四不特征”如下:____、一、___ _、-。
9.手足口病的皮疹“四不像”是指,不像—__、不像____、不像___ _、不像____。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标“+”,错误的标“一”)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外周白细胞计数一般均升高。
(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早期不能用抗病毒药。
(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空气消毒可用0.5%的过氧乙酸喷雾。
( )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人尸体用0. 5%过氧乙酸浸湿的棉球或纱布堵塞人体孔道,再用0. 5%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 ) 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均有很强的传染性。
( ) 6.保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易感者的最好办法是注射有效的疫苗。
( ) 7.成年人感染手足口病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 )8.托幼机构及小学等未预防手足口病可用去垢剂进行表面消毒。
( ) 9.新生儿手足口病发生全身感染影响心、脑、肝等重要器官时,病情常危重,愈后差。
( )10.手足口病患儿的衣物、玩具等用品可用煮沸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进行消毒。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禽流感疫区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简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症妆和体征。
2.简述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
3.试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4.何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5.试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
6.简述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并发症。
7.试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8.试述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A4.B5.A6. ABCD7. ABC 8.ABC 9.ABCDE 10. BCD二、填空题1.Reye综合征2.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实验室传播3. 144.45.呼吸道传播6.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7.手足口臀8.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瘢9.蚊虫咬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水痘三、判断题1.- 2.- 3.+ 4.+ 5。
一6.-7.+ 8.一9.十10.+四、名词解释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AI’):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
2.禽流感疫区: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周围半径3 km的范围。
五、问答题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症状与体征如下: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哆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2.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符合以下5项标准中的一种即可诊断。
其5 项标准是:①呼嗷困难.呼吸频率>30次Imin;②低氧血症,在吸氧3~5 l,/min条件下,动脉氧分压<70 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2)小于93%:或可诊断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窘迫综合征;③多叶肺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小时内病灶进展大于50%;④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⑤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或年龄大于50岁。
3.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如下几点:(1)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①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②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③不共用毛巾;④均衡饮食,根据气候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分休息;⑤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以增强抵抗力。
(2)确保室内空气流通:①经常打开所有窗户,使空气流通;②保持空调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③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禽流感是甲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
近年已确定可直接感染人类引起疾病,严重者可因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称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并应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潜伏期一般力1~7天。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可引起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
轻者仅有普通的感冒症状。
重症病人二般均为H5Nl亚性病毒感染,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部分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病人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m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发病1 周内很快进展为呼吸窘迫,肺部有实变体征,随即发展为呼吸衰竭,大多数病例终至死亡。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进展快、预后差,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病人常死于严重呼吸衰竭。
7.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要点如下:(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殁脑脊液改变,脑电图、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8.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如下:(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222/医学临床“三基”训练试题集(医师分册)(第二版)(4)每天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用漂白粉等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天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
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