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舆论引导的意义与策略内容摘要: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是每个班主任建立一个新的班级集体的首要任务。
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的策略应多样化,以提高班级个体的素质引导健康的舆论,又以正确的班级舆论提高班级群体的素质。
关键词:班级舆论,引导,策略,群体意识正文:在班主任专业化的视野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
但在现实的学校工作中,中小学班主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班主任的任职者绝大多数是语、数、外等所谓主课老师,课务教学任务繁重,因此,不少教师不愿从事班主任工作.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班主任”头衔,又淹没在平常烦杂琐碎的班级小事中,使身心超负荷运转,且没有得到良好的回应,从而感到一筹莫展。
其实,班主任工作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那就是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引导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
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提倡和支持正确的东西,批评和抵制不正确的东西,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
所以说,要想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首先在班内树立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利用群体意识进行自律管理,让班主任从班务琐事中解脱出来,用群体的氛围熏染学生,让班级舆论驱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自主、自求、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1]一班级舆论引导的意义:怎样的班集体是优良的班集体?或良好的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
有人提出良好班集体的标准是:目标明确,好学上进;干部得力,团结和谐;活动丰富,班级充满活力;舆论正确,班风良好;制度健全,行为有序。
[2]也有人认为,良好的班集体有七个特征:①班级成员有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②有善于领导、管理班级的骨干队伍,并有一定数量的班级积极分子;③具有明确的集体规范和健康的舆论压力;④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⑤具有较强的凝聚力;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⑦有效地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还有人提出了良好的班集体形成的五个标志:①共同奋斗的目标。
②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
③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
④科学合理的干部制度。
⑤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哪派学说,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它,班集体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科学、民主、愉快、宽松、团结的管理体制;以及班级中强大的凝聚力。
由此引申,笔者把班级舆论的意义分为以下三点:1. 班级舆论是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定向标。
班级舆论是班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机制之一,是集体的群体意识的一个方面,属于集体的非正式领域,包括在集体中有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的意见、见解。
班级舆论常常以赞同、谴责、批评等形式表现出来。
舆论表现的强度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对班级成员交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各成员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选择品质优良的交往对象,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在交往过程中发展交往能力。
因此,班级舆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班级舆论是定向标,它指出接受某一观点、意见、评价的明确方式和性质;它有助于各种成员更快地形成个人的观点,并使这些观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成为集体各类成员行为的调节器,也是集体各种成员个性发展的独立的心理调节机制。
舆论有利于增强各类成员的社会适应性,舆论一般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所以,当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的复杂环境或对集体的行为规范不熟悉时,只要遵循舆论,就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2. 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标准。
任何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都需要经历“个体——松散群体——有机群体”的发展过程,[5]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为,在同一校园文化中,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班风,形成了不同的班级舆论。
班级舆论的正确与否,班主任引导的是否恰当成为了衡量一个良好班级体的标准。
班级舆论是班级全体成员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具有间接而內隐的教育影响,是“潜在的教育”、“隐性的教育”[6],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3. 积极的班级舆论是班级成员成长的精神环境。
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班级成员成长的精神环境。
舆论和班风是班集体认同的潜在规范,它既无明文规定又无外力强制,是班集体共同奋斗的最深刻的目标指向,是班集体的强大的凝聚力所在。
班级舆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是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等。
优良的班级舆论形成以后,具体表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
能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优良的精神栖居家园。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
”[7]班级舆论是为集体期望认同的潜在规则,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正确引导舆论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
班级的正确舆论给个人提出了班级规范和行为要求,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班主任工作,起到约束或管理学生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班级的正确舆论呢?二班级舆论引导的策略:1. 抓养成、明观念,夯实正确舆论形成的基础班级舆论作为班级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班级力量,几乎存在于班集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班级群体的综合素质。
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注班内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要着力于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要在班中创设出一种健康、良好的集体生活情景。
[8]当班主任遇到班级成员的第一刻,就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进行舆论导向。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大量优秀的事例鼓舞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让集体主义观点深入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知道班荣我荣,班耻我辱。
有了这样集体主义思想作为基础,那些不良行为和言论自然就会受到遏制。
班级舆论就会向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
舆论的监督作用自然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马卡连科认为“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受到的教育因素”。
[9]这句话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并非不可捉摸、无机无序,它的发展总是和班集体成员的自在与自为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班集体的建设者既要认真贯彻学校明文规定的形式规范,按照这些规矩办事,这是不能违背的.常言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的这层意思。
又要重视为集体期望认同的潜在规范,它既无明文规定又非外力强制,舆论和风气常常能左右班集体的方向,具有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无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社会行为都应成为班集体建设的行为目标。
例如:启东市长江小学近两年来推行的“好习惯养成教育”,提出了“好习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的口号,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都有行为的目标准则,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好习惯银行”,让每个学生每个不同阶段都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审视与总结,并用“银行存款”的方式记录下来,获得分值,使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
从而让学生从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明白了好坏、善恶的观念,极大地规范了班级舆论的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树榜样、化后进,确立正确舆论形成的标竿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舆论是班集体不成文的言行规范,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巨大力量的主要途径。
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有效得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心人物或榜样,以及有吸引力的“小团体”,常常能发挥教师所无法发挥的作用,能产生“从众效应”,起到“类化作用”,即左右或影响全班以至形成一种风气。
因此,班级舆论点的建设首先从班级干部开始。
这是一群品学皆优的孩子,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班主任首先要紧紧的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认识上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和正确站在一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
一旦正确舆论在班级占了上风,那么错误自然就没有了市场。
正确舆论自然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然而班级舆论的建设决不能忽视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团伙”和“小帮派”。
他们有着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有的心理特征:好奇、爱表现、也爱在别人面前逞强……。
为了班级舆论点的建设,班主任要善于“拉拢”这批人,特别是那些性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独行侠”。
从感情上让他们向老师多靠近,使他们知道自己行为的方向和方法。
这样,班级自然就会好事多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旦有了问题,正确的舆论自然就会起到主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10]只有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班级舆论才能负载着诸多功能扬帆起航。
3. 做主人、创环境,营造正确舆论形成的氛围班级舆论与班级群体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较差的群体素质容易形成非健康的班级舆论,健康的班级舆论能提高班级的群体素质。
在班集体中,引导健康的舆论是必要的手段,提高班级群体素质是最终的目的。
班主任要重视引导健康的班级舆论,教育学生多看社会前进的主流,少看社会阴暗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以提高班级个体的素质引导健康的舆论,以引导健康的舆论提高班级群体素质。
提高班级群体素质,引导班级健康舆论,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班级物质文化,二是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而班级舆论的建设,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础,是班级管理的“软件”,是管理机制运行所必需的“润滑剂”。
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
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尊重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11]。
所以在班级舆论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