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形而上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而研究“存在”也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方 式,也就是“范畴”,可见亚里土多德意 义上的形而上学乃是一个范畴的体系。古 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十个范畴 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 世界的逻辑结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存在物都可以由这十个范畴得到合理的说 明。
“存在”不可定义。
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 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 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 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本然的 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 意义:(1)偶然的属性(偶性),如“这人是文明的” 或“这人是白的”,“文明”和“白”就是偶性, 它们存在于这人身上是偶然的,因为这人也可以不 文明或不白。(2)必然的本质,即范畴,如实体, 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 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本质的) 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脱离这些方面的规 定而存在,只要去掉了其中一种规定,它也就不存 在了。
幸福作为本身就是目的的最高目的,乃是“自 足”,亦即自我完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 相反的活动则导致不幸,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贯彻在 生活之中,是最持久最有价值的。
2、中 道
什么样的品质是好的、合乎德性的呢?亚里 士多德的回答是,选择行为的“中道”。
伦理德性是处理情感和行为的,在这里存在着 “过度”、“不足”和“中间”。例如在恐惧和自 信之间的中道是勇敢,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过 于自信,就是莽撞。如果过度恐惧且自信不足,则 是怯懦。易怒与麻木的中道是温和,挥霍与吝啬的 中道是慷慨,献媚与傲慢的中道是友爱,狡诈与天 真的中道是明智……。
有一个永恒的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他是自然 中所以有一切充满活力的力量的决定性根据。 这第一原因既然不动,它必然是没有物质的 形式,纯粹形式,绝对精神;因为有物质, 就有运动和变化。第一原因绝对完善,是世 界的最高目的或至善(也就是“神”)。
四、伦理学
伦理学的主题不是以认识为目的,而是为 了实践:“我们探讨不是为了知道德性是什 么,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在某种意义 上说,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其一是,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其二是,当情况不 明显的时候,我们怎样确定什么是应该做的?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不过他的观点 却与老师不同。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 称做“分离问题”,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 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分离于事物之外 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与事物本身 不可分割,原本是一体。
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
(二)形式与质料
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 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 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 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 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 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所以, 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 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
什么是实体?
《范畴篇》中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 体。
《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主张“是其所 是”即“形式”是第一实体。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认为理性-神是最高 实体。
(三)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形式或理念是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 理念或形式促成物质运动。理念是推动者, 物质是被推动的东西。运动使事物的本身可 能性变成现实。
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一个城邦应该尽可能由平等和相同的人们组成;而 这种人一般地就是中等阶级。因此,那以中等阶级 的公民组成的城邦,在成分方面,即在我们认为国 家的结构自然地由之构成的成分方面,可以说是组 织得最好的了。这个阶级乃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 公民的阶级,因为他们不像穷人那样觊觎邻人的东 西;别人也不觊觎他们的东西,像穷人觊觎富人的 东西那样:既然他们不谋害别人,本身又不遭别人 的谋害,所以他们很安全地过活。所以,福居利德 的祷告是明智的:——“许多事物当其适中时是最 好的;在我的城邦中,我愿处于一个中间的地位。。
二、原因论
(一)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 物的“原因”。所谓“原因”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 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
亚里士多德先是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 结为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 因),然后将这四种原因又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这两 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 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三、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存在论
(二)实体论
(三)神 学
(一)存在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建立一门专门研究“存在”本 身的学问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所有的具体科学都是 割取“存在”的某一方面和某一种性质加以研究, 它们对这些“方面”和“性质”的基础和前提—— 存在本身——则是不闻不问的,因此应当有一门学 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 正如存在是存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性质的基础和根 据一样,第一哲学也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根据。 由此,亚里士多德便确立了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至高 无上的特殊地位。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 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 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 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 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 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 标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即目的。
1、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生活方式称为 “幸福”。
万物生长自有其目的,所有目的之总称就是 “善”,亦即完美的“好”的东西,因而我们可 以说,万物在本性上都是追求好的东西,因而都 是向善的。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在所有的目的 中,应该有某种首要的或者最高的目的,这就是 最高的善。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实体”之后马上又提出了“第二实体” 的概念,这就是逻辑上的“种”和“属”的概念。亚里士多德 说:“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 就像种包含属一样。如,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 之中,而‘人’这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 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这样一来, 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也就如同个别事物一样成为了实体, 尽管只是第二实体。 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又部分地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博学、最 深邃的思想巨人,他的教学和 著述广泛涉及形而上学、逻辑 学、物理学(广义的自然科学)、 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文 艺理论等诸多领域,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治下的斯塔 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御医。17岁时, 亚里土多德来到了雅典,进入学园成了柏拉图的学 生,在那里学习工作了20年。他聪慧勤奋,博览 群书,被称为学园之灵。 对于雅典人来说,亚里士多德始终是一个“外国 人”,而且是“敌国人”。 由于亚里土多德习惯于一边散步一边与学生们讨论 哲学问题,所以人们称之为“漫步学派”。
(三)潜能与现实
“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 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 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 “现实”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 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 事物。
潜能与现实的关系是对应于质料与形式的关 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与形式共同组成, 当质料尚未获得该事物的一定形式时,它就 是处于潜在状态的事物,只有当它获得了这 种确定形式之后,才成为现实的事物。
1、“实体”:张三是一个人,这描述的是他“是什么”。 2、“数量”:张三有2米高,100公斤重。 3、“性质”:张三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4、“关系”:张三比一般人都要高。 5、“地点”:张三生活在北京。 6、“时间”:张三昨天出国了。 7、“状态”:张三住在旅馆里。 8、“动作”:张三买了一本书。 9、“所有”:张三拥有这本书。 10、“承受”:张三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 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式上,他也 称之为“范畴”。
范 畴
“范畴”亦即“关于……的述说”,所谓“范畴” 也就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即对存在 方式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关于事物 的十种描述方式,也就是十个范畴。

1、质 料
所谓“质料”(hule),指“是所从出的东 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 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
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 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 躯体。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 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二)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作为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 是第一性的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如数量、性 质、关系等)都必须依附于实体而存在。 即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如张三、苏格拉底)。(第 一实体) 从实体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 具体的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的、 抽象的种属概念(“理念”)当作真实的存在的做法截然 对立的。
一、科学分类
二、原因论
三、形而上学
四、伦理学
一、科学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活动集中体现了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学
以致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为智慧而追求智慧的探索精神。因此, 他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人最初是对于面前的现象继而对整个 宇宙自然感到困惑不解,感到自己无知,于是就去追求知识,因而 人追求知识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求知。当然,一般的知识总是 有一定的目的的,不过真正的知识——哲学则是无目的的,或者说 它本身就是目的。所以在一切知识中,所有的知识可能都比哲学更 有用,但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