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解析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解析


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的区别
相同:两者运动本原或根源都在自身,即实践者和创制者,
区别:实践者靠意志或意图;

创制者靠理智、技术和能力。
实践知识是“行”的知识:
伦理学(个人之行为); 家政学(家庭之行为); 政治学(国家社会之行为)。
无论那种“行”,都以善或至善为目的,以适度或中道为 原则。
一、方法论与知识观
• (一)方法论
• 《工具论》为正确严谨地进行思维制定规则和形式,
为知识的求取提供了工具和方法,创立逻辑学。
• 生物学中的收集、分类、解剖等。逻辑推论与经验观察这 两个方面的结合,形成独特的哲学研究方法: • 历史批判法、概念分析法、经验归纳法、样本解剖法、问 题探索法、逻辑论证法.
它们也是适用于所有学科乃至自然万物的客观法则。
(二)知识观: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知识“五部曲”:感觉、记忆、经验、技术、智慧。
感觉,所有动物生而具有感觉; 有些从感觉得到记忆,有些则不能,因而记忆高于感觉;
但动物很少有经验,只有人从记忆中得到经验。
由于经验造成技术,经验算是广义的知识,通过经验得到知
识和技术。技术中无实用的智慧是最高等级。
形而上学产生的基本前提: 1.宇宙自然是合理的、有秩序、有规律的; 2.作为一个整体,宇宙万物有着统一的根据; 3.人与自然同质同构 ,自然是“ 大宇宙”,人 是“小宇宙,人可以认识自然; 4.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解释和说明宇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的 秩序,目的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
更接近推理、思维 缜密、分析详尽的科学家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 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 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 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 的思想家。求学、游学与办 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 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 ,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 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 成长和启蒙时期BC384-368年 • 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 求学和研究时期BC367-348年
•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了著名的柏拉 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 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 游历和为师时期(公元前348-335年)
• 柏拉图去世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
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 教师。 • 办学和著述时期BC335-323年
2.在《形而上学》第六卷第一章中,以知识的
对象为依据,将知识具体分为具体科学和哲学。
具体科学的知识并不过问对象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 只是以此为假设前提。 哲学以单纯的存在或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并要 证明它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
• 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中并没有逻辑学的地位。
• 因为在他看来,逻辑学只是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 科学知识的工具(这也正是后人将他关于逻辑学的 论文汇编称之为《工具论》的原因)。不过值得我 们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包括古代哲学 的逻辑思想)所研究的并非仅仅是主观的思维规则,
源文件库 搜 索
一般意义而言“智慧”也就是“哲学”,可以把哲学看成是关
于最初本原和原因的知识。哲学只是最高的智慧。 哲学具有三个特征或条件
其一,因好奇(thaumazo)而生。 其二,因闲暇而生。
其三,为自由而生。
哲学仅仅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 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门知识中,唯有这门知识 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哲学“神圣只有两层含义:或者它为最大的神所有;或者对某种神圣东西的知 识”,一切知识都比它更为必要,但却没一种比它更加高贵。
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亚里士多
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
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论诗》(亦译为 《诗学》)等。它们大多关注的是问题之不同的解决方式而没有 严密的统一体系,体现了希腊哲学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知的 探索精神。
• 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他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吕克昂学园。他习 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叫做“漫步学派”。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他因 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 他逃亡优卑亚岛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 1/5),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 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
亚里士多德哲学具有十分浓厚的经验主义色 彩,他始终坚持事物的本质规定即“形式” 柏 拉图称之为“理念”的东西,他称之为“形式” 与事物密不可分,它们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当然,经验主义的倾向并不妨碍亚里士多德
成为形而上学的真正奠基人。
存在
首先明确了 “第一哲学”亦即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以及它在人类知识系统中的地位。 建立一门专门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是非常必 要的。因为所有具体的科学都是割取“存在”的 某一方面和某一种性质加以研究的,它们对这些 “方面”和“性 质”的基础和前提存在本身则是 不闻不问的,因此应当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 本身,这门学问就是“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根据。 亚里士多德便确立了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至高无上 的特殊地位。
(三)科学知识的分类
• 1.在《论题》篇中,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
识分成三类:
• 理论知识(theoretike):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 ;如
“物理学”、 “数学”和“第一哲学”。 • 实践知识(praktike):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如
“伦理学”、 “家政学”和“政治学”;
• 创制知识(poietike):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 如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