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域一体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策略——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①为例侯建丽,何立羽,王萌,赵城摘要:湿地由于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之为“地球之肾”。
湖泊湿地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类型之一,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6%,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承担着维系生态平衡、水源涵养、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提供人居生产生活空间等功能。
通过水的汇聚,湖泊成为大量污染物的最后归宿。
由于湖泊流域面积较大,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基于管理和实施的考虑,以整个湖区或截选一部分湖面及关联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并尽量避免将村庄、农田等不可控区域划入范围内。
这种边界划分方式缺乏对湖泊流域的生态安全、人居生产生活空间、产业发展等的管控和统筹。
本文通过对现有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分依据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在现行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基础上,提出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的划分方式,与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共同作用,通过双重边界分层级构筑统筹城乡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
并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湿地公园边界的构建及生态管控边界的管控内容。
关键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红线范围湖域一体生态管控边界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1引言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由于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被称之为“地球之肾”。
从1992年我国政府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到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步法制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关注。
截至2014年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湿地公园试点569个(含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以湖泊型为主的国家湿地公园占23%,是除河流型湿地公园外占比最大的湿地公园类型。
湖泊流域是汇入湖泊的来水区域,包含了水流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被、森林、水域、村庄、城镇和各种生物等。
由于水的流动,湖泊成为大量污染物的最后归宿。
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出于管理和实施考虑,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独特性等原则以整个湖区或截选一部分湖面及关联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进行功能分区,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这种边界划分方式缺乏对湖泊流域生态安全、人居生产生活空间、产业发展等的管控与统筹,不利于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如何探讨一种既能兼顾目前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要求又能满足湖泊流域统筹的方式,是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编制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分依据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在现行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基础上,提出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划分方式,与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共同作用,通过双重边界分层级构筑统筹城乡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
并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湿地公园边界的构建及生态管控边界的管控内容。
2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依据及存在问题2.1边界划定依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中明确提出湿地公园范围划定主要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独特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具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等”。
[1]《导则》给出了确定湿地公园边界的原则性意见。
由于湖泊流域面积较大,出于管理和实施的考虑,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通常以整个湖区或截取一部分湖面及外延关联区域作为红线范围,包括周边的湿地、林地、农田及城镇用地等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
这种边界划分方式以湖泊水位线、道路、行政边界、村庄、明显标志物等为界,对湿地公园进行资源调查、总体布局、保护与恢复规划、合理利用规划等。
如云南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划分主要以环湖人工堤坝为界,包括整个湖面和湖周围的滩地。
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38.81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36.86平方公里。
杞麓湖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显然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划定并未对流域进行统筹。
2.2边界划定存在的问题2.2.1缺乏对湖域生态系统的完整管控湖泊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对湖泊的蓄水量、湖泊水量的补给来源、湖泊水位线的变化及水质优劣有重要影响。
由于湖泊在生态环境中所处生态位的差异,往往成为一个区域的生命水源,加之其相对于河流水交换能力差,交换频率低,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的特殊性,一旦污染将难以恢复和治理,而湖泊又是流域系统中绝大多数污染物质的最后承载体。
因此针对流域范围的管控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更多就湖泊论湖泊,缺乏对流域生态安全的统筹与管控。
如安达古大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8.50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32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北、西、东侧均为基本农田、林地、牧草地,南侧是由大庆龙凤石化总厂排出的乙烯污水池。
湿地公园的规划并没有对流域农田、污水排放池等进行生态系统管控,未来其健康发展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2.2.2缺少对湖域城乡空间的统筹逐水而居的传统聚落聚居方式及湖泊特有的动植物群落决定了湖泊流域是人类文化、经济等一切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区域。
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出于对搬迁安置赔偿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虑,在有条件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将村庄、城镇用地划入边界,当不可避免时则只针对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城乡空间制定管控措施,缺乏对流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的统筹,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污染源头控制与管理、城镇规模控制等。
如新疆博斯腾湖流域辖4县115.09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8%(2010年数据),流域的西部和北部是城乡发展区域,并有一定工业企业,东部是农业发展区域,其中西部为人为活动较密集的区域。
[2]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口剧增,产生的污染随之增加,博斯腾湖的生态稳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仅围绕湖泊及其周边区域做文章,对流域内影响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城乡空间缺少统筹,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保护。
2.2.3缺少对湖域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综合管理目前国家湿地公园只限定于对湿地公园内部的保护与管理,而湖泊流域对湿地公园的影响则往往被忽视,加上湖泊流域面积较大,常常处于不同行政管辖范围之内,跨行政管理的现实阻挠了湖域生态环境综合监督与管理的实施。
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及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后,必须对湖泊全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综合管理,构建管理体系,才能发挥、强化和补充湖泊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各项保护治理工程的总体性和协同性效益。
3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策略综合以上分析及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现行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基础上,提出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的划分方式,与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共同作用,通过双重边界分层级构筑统筹城乡的完整湿地生态系统。
3.1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划定策略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红线范围的划定可直接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中确定的原则加以界定,依据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及湿地类型多样性等原则,构建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湿地公园红线范围主要进行保护、恢复、宣教展示、管理服务等规划,并制定具体的保护与恢复措施;3.2湖域一体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管控边界划定策略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则以湖泊为基础、以湖泊的汇水区域为界来划分,通过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统筹以及生态敏感度下的分层级管控等策略划定生态管控边界,对湖域内的生态安全、城乡空间等进行管控与统筹。
与湿地公园红线保护范围共同作用,引导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3.2.1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管控边界恰好可以借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内涵,以流域生态环境完整性为导向进行构建。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扰排除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的区域性空间格局,强调区域层面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作用机制(如干扰的来源、社会经济的驱动、文化的影响等)及尺度性和层次性[3]。
湖域一体是以整个湖泊及其流域范围或部分湖泊及其外围影响区域为界,通过对流域尺度生态多样性的保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保护区划的合理配置及规划管理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最终达到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目的。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精明保护,以最节约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资产,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发展空间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3.2.2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城乡空间统筹湖泊是城镇生产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滋润着当地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在享受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恩惠时,又不可避免对其造成破坏,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物质随着雨水、河流等的冲刷最终汇入湖泊。
单纯在现有湿地公园边界内对城乡空间进行管控,并不能保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
因此以湖泊为基础、以其所覆盖的城乡空间为边界划定生态管控线,实施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城乡空间统筹,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污染减排措施及污染源系统治理措施、加强管理能力的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机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
3.2.3生态敏感度下的分层级管控湖泊是所有生态系统中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保护方式、力度与措施视其生态环境敏感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湖泊的生态环境敏感度从湖体向外逐渐减弱(图1),湖区是敏感度最高的区域,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对其危害和影响最大,从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角度来说应该划分为保育区,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湖区周边即湖滨带是保护湖泊的最后一道屏障,通过建设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动物栖息地进行恢复,为保护湖体、清理污染物质做出贡献,并向游客展示恢复措施和技术及保护湖泊湿地的重要性,功能上划分为恢复重建区和宣教展示区,再外围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划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这五个分区共同构成了湿地公园的红线范围。
湖泊最外围一圈即流域边界,也是进行生态管控的边界。
其生态敏感度最低,却是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第一道屏障,也是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污染物质的源头。
因此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必须从源头入手,构建湖域一体的生态管控边界,与湿地公园红线范围进行双重管控与治理,如城乡空间统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控制与管理能力建设、湖滨生态恢复、湖泊水体保育等,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图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敏感度示意,来源:自绘4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划定研究4.1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东南60公里处,居滇中盆地中心,隶属玉溪市,地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