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抚仙湖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抚仙湖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抚仙湖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摘要:对抚仙湖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对工业源和城市生活源负荷进行评价,得出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主要排污区域及主要排污行业,并对抚仙湖污染源控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抚仙湖,污染源,污染控制一、自然情况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泊,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境内,属南盘江水系,湖平面呈南北向的葫芦形,流域径流面积1053km2 (含星云湖378km2 )。

根据最新勘测结果,湖面海拔高程为1722.5m时,水域面积约216.6km2 ,湖长约31.4km,湖最宽处约11.8km;湖岸线总长约100.8km,最大水深约158.9m,平均水深约95.2m,相应湖容约206.2亿m3 ,目前水质为Ⅰ类。

入湖河道梁王河、东大河、马料河等52条,间断性河流和农灌沟53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16723万m3 ,其唯一出口海口河多年平均出流水量约9572万m3 。

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抚仙湖最高水位1722.00m、最低水位1720.50m;每年2~5月抚仙湖向星云湖输水,其余时段两湖独立运行,遇较大洪水时向海口河排泄。

抚仙湖流域植被以草丛、灌丛、针叶林等次生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27.03%。

流域内植树造林合格面积约16.4万亩,退耕还林约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6.2km2 。

径流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08.8km2 ,占总面积的30.94%,年流失入湖的泥沙量达34.56万吨。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4年,抚仙湖流域人口16.03万人。

其中,澄江县12.13万人(农业人口10.29万人),江川县3.04万人(农业人口2.91万人),华宁县0.85万人(农业人口0.85万人)。

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包谷、小麦等,经济作物为烤烟、油菜,畜牧业主要养殖牛、马、羊、猪等。

工业以磷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水产品为主,其中磷化工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

流域内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08425万元,占澄江、江川、华宁三县总产值的25.55%。

三、水资源现状抚仙湖蓄水量206.2亿m3 ,年可利用的动态水资源量9572万m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55m3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值,湖泊多年平均水量平衡见表2-1表2-1 抚仙湖多年平均水量平衡表(单位:万m3 )四、主要污染源现状调查(1)收集资料污染物类型:流域内居民生活污水、流域内农田产生的面源污染、流域内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包括磷矿企业和磷化工企业)等。

(2)现场调查1)工业污染源抚仙湖流域内,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基本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磷化工为支柱,旅游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流域内其它工业主要集中在北岸澄江县城,其中在册管理的工业企业有9家,其污水排放量127.02万m3 /a,主要污染负荷量为CODCr10.16t/a、BOD53.90 t/a、TN7.55 t/a 、TP0.935 t/a。

2004年实施重点企业达标措施后,基本做到达标排放,但偷排现象依然存在。

其中,磷污染源主要以帽天山地区的磷化工业为主,年排放废气16.583亿m3 (中含P2O5 188.49吨),年排放废渣约77万吨,其“三废”污染经地表径流、地下渗漏和大气输送等途径输入抚仙湖,成为主要的入湖磷污染源之一。

澄江九村镇东溪哨黄磷加工基地和右所镇大坡头德安磷化公司和承坤磷化厂排放的废气可直接扩散进入抚仙湖流域;江川县磷化工企业磷化工排放的废气极易通过大气扩散直接进入抚仙湖;或沉降下来随径流进入抚仙湖,对湖泊水质影响较大。

抚仙湖周边12家磷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为磷120.31t/a,氮223.0t/a。

2)城镇生活污水澄江县城年供水量298万m3 ,生活污水产生量约占其中的80%。

其它主要城镇及居民点包括龙街、右所、海口、路居、禄充、小马沟等,其生活污水及其污染负荷排放量详见表2-2。

3)固体废弃物流域的固体废弃物按照来源分类主要有:工业固体废弃物、城镇生活垃圾、村庄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等。

这些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处理堆放不当,可随雨水经地表径流污染水体,其产生量、流失量及污染负荷量统计如下:污染源类型产生量流失量TN TP 有机质工业固废100300城镇生活垃圾30471农村生活垃圾28031 4205 16.82 3.78 119.83 农业固废45082 6762 27.04 6.08 192.73旅游生活垃圾1250 187.5 0.75 0.17 5.34 合计205134 11154.5 44.61 10.03 317.94)农业农村面源2004年,抚仙湖流域有农业人口140596人,大牲畜存栏13065头,耕地面积89682亩,化肥施用量共25000t,其中,氮肥12357t、磷肥5818t、复合肥6825t。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物排放量详见表2-4。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各类固体废弃物及畜禽粪便尚无规范的收集、清运和处理系统,各类污水与区间地表径流,大多经大小沟渠汇集后形成直接入湖的污染局面。

表2-4 抚仙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量统计表单位:t/a5)抚仙湖径流区陆地污染源污染负荷排放总量根据以上统计,流域陆源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结果见表2-5,除此之外,水土流失中,每年泥沙流失总量80.46万t,流失总氮692.0t,流失TP523.0t,流失SS80.46万t;磷化工基地排放废气16.58亿m3 /a。

类型污染源排放量(万t/a)COD(t/a)BOD5(t/a)TN TP产生量(t/a)负荷比(t/a)产生量(t/a)负荷比(t/a)点源工业废水127.0 10.1 3.9 7.6 0.3 0.9 0.2城镇生活污水302.5 1102.9 605.2 121.0 5.4 24.3 3.9面源农村面源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禽粪便179.4 9174.6 5822.0 1205.2 54.1 240.4 38.7农业面源固废及化肥流失1.5 582.5 38.2 107.7648.8帽天山磷矿开发区43.5 2.0 52.3 8.4五、主要污染源现状评价(1)污染源评价目的污染源评价是在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污染源评价的目的是要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为污染治理和区域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2)污染源评价方法1.等标指数指某种排出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排放标准浓度的倍数,它反映了排出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标准浓度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为: Ni= Ci/Coi式中 Ni ——等标指数Ci——某种污染物的实测排放浓度,mg/m³Coi——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浓度,mg/m³2.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就是确定等标污染负荷、等标污染负荷比,最终得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按评价范围可分为项目(企业、工厂等)性和区域性(包括流域、水域)性两类。

(1)下面先简要介绍某区域的污染源评价方法:首先计算该区域内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Ci/Coi×Qi式中:Pi——该区域内第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Ci——该区域内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Coi——该区域内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Qi——该区域内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

通常将一个区域视为一个污染源,若该企业有n中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企业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Pn=式中:P——该企业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而后计算该区域内第i个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Ki=Pi/P最后按评价区内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大小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物列为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

(3)评价结果由上资料可得,抚仙湖的主要污染区为农业区,占主要污染类型是农村面源污染,其中主要污染源是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禽粪便,又因为其中COD9174.6t/a>TN1205.2t/a>TP240.4t/a,所以,主要污染物是CODcr。

六、污染控制措施农业面源的污染是随农业发展过程而出现的,应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它。

针对抚仙湖流域的实际情况,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建设、污染防治技术和污染防治管理3个方面进行。

(1)生态农业建设首先采用农业工程进行治理,主要措施有6个:①流域内共有坡耕地885hm2,为控制这些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885hm2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治理,坡改梯以后每年每公顷可减少流失5417t,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具体措施是改造流域内3202hm2农田的灌溉设施,改善水利条件,控制流失量,减少跑漏现象。

③大力发展和推广无公害绿色农业,建设无污染低能耗的生态示范区。

④将沿湖耕作区域内近9000hm2亩水稻田实施水改旱工程,改传统的水稻为旱作经济作物,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这样可大大减少农田水和地下水的入湖量,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⑤在湖周面山及径流区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工程造林8千hm2,湖岸绿化88km。

首先在部分地区恢复植被,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使径流区内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⑥畜禽粪便污染防治。

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体系,需建立沼气池近116万个。

此外减少畜禽栏舍的冲洗水量,分别处理畜禽厂的固、废液,固体部分加入嗜高温细菌经高温发酵处理后还田,液体部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2)污染防治技术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技术应采取综合防治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主要措施有4个:①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施肥技术,平衡氮、磷、钾的比例。

氮肥超量施用以及氮、磷、钾比例失衡会降低作物对化肥的利用率,增大淋溶和径流损失。

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将氮肥分次施用并将施氮量控制在合适的施用范围,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提倡使用复合肥、专用配方肥,这样既能满足各种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又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

试验表明:复合肥造粒后可增强养分缓释性,减少养分流失,在增产5-10%的情况下,氮素利用率可提高2119%;旱作施用磷肥比水作施磷可减少10倍的流失量。

②增施有机肥,提倡秸杆还田。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保肥性,还可以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力,利用土壤微生物先将氮肥同化,然后再缓慢释放,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污染。

流域内大量的农作物秸杆,是丰富的有机肥源,目前有60%以上被焚烧,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而且焚烧后残物又随水流入湖内,污染了湖水。

提倡秸杆还田不仅增肥地力,而且减少空气和水污染,应大力提倡。

③节水灌溉。

研究发现,当水田灌溉用量减少31-36%时,地表排水量减少78-90%,氮素负荷量减少76-80%,渗漏水氮素负荷量减少34-40%,而作物减产仅617-811%。

节水灌溉若能再与耐旱品种结合起来用,污染防治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