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作权概论

著作权概论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著作权的概念著作权,也称版权,本意是作者的权利。

在国外,除英语、日语等少数语种看不出这项权利的主体外,绝大部分语种,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的语种,都将著作权直接称为“作者权”,即作者因创作了文学、艺术作品而享有的权利。

在我国称为“著作权”,与著作权的概念直接自日本引进有关。

“版权”一词也来自日本,后因在日语中已成不再使用的“死词”,在我国民法界也被“著作权”一词代替,但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有两词交替使用的情况(注1),故我国著作权法及其修订本都明文规定: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义词。

著作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著作权不仅指作者的权利,还包括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后者又称“邻接权”(见第三章第七节);狭义著作权仅指作者的权利。

(注1)刘波林:《关于“版权”和“著作权”两个用语的由来和使用情况》,“版权参考资料”1985年第6期第8-15页,文化部出版局出版小案例:/news/workslaws/20030702155146.html/zz/001.htm第二节著作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一、著作权与物权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看,著作权同民法中的物权有相同之处。

各国都将著作权规定为一种对世的、排他的、独占的权利,因此,著作权,特别是著作财产权,应属于物权的一种。

英国版权法将著作权视为动产,亦说明该权利的性质。

著作权与民法中的物权又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为民法中的物权通常都和权利指向的有形物紧密相关,有形物转移或者消灭,权利也随之转移或者消灭。

而著作权指向的是作者对某种思想的表达,即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不是记录该作品的物理载体,即使该载体转移或者消灭,权利并不发生转移或者消灭,作品也依然存在。

例如,画家将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卖给画店,如果没有特别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并未随着作品的出售而转移给画店,而是仍属于画家本人;即使该美术作品的原作不存在了,也未改变画家创作过该作品的事实。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可以脱离于记录作品的物质载体存在,是一种抽象的财产。

通常将著作权称为“无形财产权”,即源于此。

另外,著作权既具有民法中的人身权性质,也具有民法中的财产权性质,而民法中的物权一般不包含人身权内容。

民法中的人身权不带有财产内容,而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则不然,有些著作人身权兼备人身权和财产权性质。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即说明这一点。

物权与著作权还有以下一些不同之处:第一,物权的标的通常只能由物权人占有,物权人排除其他人同时占有的可能,物权指向的标的物既受到法律保护,实际上也容易受到物权人的保护,因此物权受到他人侵犯的危险性很小;而作品一旦发表,全社会都可以通过合法或者非法渠道获得,对于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其作品的行为,作者只能依靠法律去制止,但是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可见,著作权的排他性大大弱于物权。

第二,著作权可以同时许可两人以上行使,不受记录作品的载体的限制;而物权的行使通常都离不开对标的的占有,很难想象脱离标的物对物权的行使。

第三,传统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理论上只要物体存在,权利就存在。

而著作权保护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因关系到社会公众在文化、教育、科学方面的利益,法律保护的期间通常都有限度,超过保护期,作品就进入公有领域。

因此,有理论将著作权称为“准物权”。

不管怎样,著作权从其属性来讲仍是一项民事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这条规定从国家基本法的角度确认了著作权的民事权利属性。

二、著作权与专利权著作权与专利权同属知识产权范畴,都是关于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具有排他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些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著作权与专利权的客体不同。

专利权是关于发明创造的权利,其客体是某种有创造性的新技术方案或某种对产品外观作出的新设计。

专利权人可以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或者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

但是专利权人不能凭借这一权利禁止他人就这种新技术方案或者新设计撰著出书,因为这种行为不属于实施专利,不受专利权的控制。

著作权是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其客体是某种有独创性的能被人感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创作物。

著作权人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复制或者传播其作品。

但是,著作权人不能凭借这一权利禁止他人按照作品中描述的新技术方案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或者销售专利产品,因为这种行为不属于使用作品,不受著作权的控制。

第二,著作权和专利权的性质不同。

专利权基本是一类财产权,法律一般仅就这类财产作出统一规定;著作权是一类包含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混合权利,法律一般要就其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作出不同的规定。

第三,获得著作权和专利权的条件不同。

在我国,一项发明创造要获得专利权,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一部作品要获得著作权一般只要具备独创性并能被人感知即可。

第四,著作权和专利权的产生和维持的情况不同。

专利权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依法通过申请和审批手续获得的;著作权一般在作品创作完成时自动产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

专利权的维持是按照规定缴纳年费来维持效力的;著作权的维持是自动的,不以交纳年费或者类似费用为条件。

第五、专利权和著作权的保护期不同。

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为20年;而公民享有的著作权的保护期可达作者终身加死后50年。

虽然著作权与专利权并非同一种权利,但是有可能在同一智力劳动成果上两种权利并存。

例如,某件艺术台灯有可能作为实用艺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时又作为外观设计受专利法保护。

测试:三、著作权与商标权著作权与商标权同属知识产权范畴,其客体都是无形财产,但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区别。

这些区别表现为:第一,商标权通常涉及工商领域,是关于商品信誉的权利,其客体是某种形式的商品标志;著作权通常涉及文化领域,是关于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权利,其客体是某种有独创性的能被人感知的文学、艺术、科学创作物。

第二,商标权必然与商品相联系;而文学、艺术、科学作品则不一定表现出商品的属性,因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涉及商标权。

另一方面,著作权必然与作品相联系,而商品标志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表现作品的属性,因而不涉及著作权。

在某些情况下,某一作品可能作为商品标志同时得到商标权的保护,或者某一商品标志可能作为作品同时得到著作权保护。

例如,某一图形具有独创性,作为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果经过图形著作权人许可,将图形作为某一商品的标志,经过商标注册后,也受到商标法保护。

第三,著作权与商标权产生的条件和时间不同。

商标权的产生以商品标志具有可识别性(使他人可籍以区分某一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和进行商标注册为条件,它在商品标志履行注册手续后产生;著作权的产生以作品具有独创性和可感知性为条件,它在作品创作完成时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手续。

需要指明的是,某一作品或者商品标志受到著作权和商标权双重保护时,享有著作权和商标权的人往往不是同一人。

通常,商标权人是在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后,将作品作为商品标志使用,并进行商标注册,才取得商标权的。

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权人行使商标权时,必须注意不得侵害作为商品标志的作品的著作权。

四、著作权与行政法一般而言,著作权法和行政法是两种不同的法律。

著作权法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作品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著作权是民事权利。

依照我国著作权法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著作权依作品的创作产生。

因此,从其性质讲,著作权属于民事权利中的自然权利。

行政法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法人、公民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从法律特征看,只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下达了指示或者命令,行政法律关系就形成了,关系的对方无论是否同意,都必须履行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因此,与民法关系下的当事人的平等关系不同,行政法关系当事人的关系不是平等的。

从行政法的内容来看,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与其说是一种权利,不如说是一种权限,是国家赋予某些行政机关的特殊的权力。

一般来说,行政法同著作权法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某些行政法,例如《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有关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或者从事电子公告服务的规定、建设部颁发的关于建筑设计的规章等,涉及的行业同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有关,因此调整的范围会与著作权法的发生交叉或者竟合。

在明确著作权法和行政法两种法律的性质的基础上,就会很容易地分清两种法律关系以及两种法律关系下各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这是一条重要原则。

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两者虽表述略有不同,但是精神是一致的。

但是,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著作权法的规定都不意味着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以及著作权就一定不存在或者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了。

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一款所称“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仅指内容非法(反动、淫秽、宣扬迷信等)的作品,在整个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中,这类作品仅仅是极个别的。

如果内容非法,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时任何人、任何出版社均不得出版、传播。

如果内容不违法,仅仅违反某些行政法规定,例如完成建筑设计的单位未履行建设部关于设计单位必须具备资质的规定,或者作品的内容不违法,但是出版、传播方式非法或者不符合有关出版规定,这类作品的著作权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但不是著作权法第四条所称的“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并不影响其享有的民事权利。

从著作权是自然权利这一属性出发,著作权的产生是依创作为准,不是以出版程序合法为准。

如果把内容不违法仅仅违反行政规定的作品同国家严禁的物品混为一谈,一方面显然扩大了打击的范围,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荒唐的结论:既然这些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那么他人只要在出版程序上合法,就可以随便盗印了。

因此,违反行政法规定,但是内容不违法的作品,在主动行使权利时,由于一行使权利就与行政规定冲突,因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在被动行使权利时,例如当他人不经许可使用作品,著作权人享有完全的禁止权和对侵权人提出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请求权,同一般作品的权利无异。

关于违反行政规定是否导致合同无效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合同内容以行政法关系为主的,或者名义上是著作权合同,但是实际上主要涉及行政法关系的,该合同是否有效取决于合同内容是否符合行政法规定。

合同内容以著作权关系为主的,合同的有效性则取决于合同内容是否违反著作权法规定。

例如,有的出版社在引进境外著作权时没有履行关于出版涉外作品的行政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