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及纯化

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及纯化

综合实验论文
题目: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及纯化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年级:2014级学三班
******
学号:********
*******
二零一六年十月
摘要
本实验先以2,6-二甲基苯胺和α-氯乙酰氯为原料,在冰醋酸催化下反应得到中间体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进行熔点测定。

然后通过中间体2,6-二甲基苯胺溶解在甲苯中和过量乙二胺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利多卡因,用薄层色谱确定反应的结束,进行分离与检测。

结果表明,纯化后的收集产率为35.69%;测量其熔点和1HNMR后,确定产物为利多卡因。

关键词
2,6-二甲基苯胺;α-氯乙酰氯-2,6-二甲苯胺;利多卡因;萃取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ith 2,6-dimethylaniline and alpha chloroacetyl chloride as raw materials, under the glacial acetic acid catalytic reaction gets the tintermediate Alpha acetyl chloride-2,6-dimethylaniline,and measures the melting point ,And then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Alpha acetyl -chloride-2,6-dimethylaniline dissolved in toluene and then reacting with excessive ethylenediamine got lidocaine,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o ensure the end of the reaction , and do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lect production rate is 35.69 % after be purified After measuring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collection of production and 1HNMR, determining the product is lidocaine.
Keywords
2,6-Dimethylaniline; Α-Chloroacetyl Chloride-2,6-Dimethylaniline; Lidocaine ; Extraction.
引言
局部麻醉药具有阻滞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能够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传导,达无痛状态,利于手术和治疗[1,2]。

利多卡因,又称西洛卡因[3],学名:N-二乙氨基乙酰-2,6-二甲基苯胺[4],分子式为C14H22N2O,白色晶体,属于酰胺类麻醉剂。

本实验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冰醋酸环境下与α-氯乙酰氯反应生成α-氯乙酰氯-2,6-二甲苯胺,然后α-氯乙酰氯-2,6-二甲苯胺与二乙胺在甲苯中缩合得到利多卡因[5]。

但本次实验在此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多次萃取与抽滤,通过对产物的进一步的分离与纯化和提高产物的纯度[6]。

产物经上述操作后,测定熔点及1H NMR,确定其为利多卡因。

实验部分
实验原理
利多卡因(lidocaine),学名 N-二乙氨基乙酰-2,6-二甲基苯胺,分子式C14 H22N2O,分子量234.34,白色晶体,熔点 68~69℃。

是最早研究的酰胺类局部麻醉剂,因其作用较强而持久,常为临床所用。

现常用的合成方法以 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与α–氯乙酰氯反应生成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再与二乙胺缩合得到利多卡因。

仪器与试剂
锥形瓶、电子天平、温度计、抽滤装置、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回流装置、三口圆底烧瓶(须烘干)、薄层色谱板、量筒(一个10mL,两个个50mL,须烘干)、抽滤瓶(须烘干)等。

2,6-二甲基苯胺5.0mL、α-氯乙酰氯3.0mL、冰醋酸20ml、5% 醋酸钠、甲苯、二乙胺、二氯甲烷、乙醚、K2CO3、浓HCl(12mol/L)、α-氯乙酰-2,6-二甲苯胺、KOH(6mol/L)。

实验步骤
1.利多卡因中间体—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合成
在250mL的已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5.0mL 2,6-二甲基苯胺,加入20mL的冰醋酸溶解,搅拌下加入3.0mLα-氯乙酰氯(大约在10-15分钟内滴加完)混合液臵于45℃的水浴上保温20min.加入100mL的5%醋酸钠水溶液,冰浴到10℃以下,保持30min,即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

抽滤,用水洗至和蒸馏水相同pH后抽干,转移至表面皿,在105℃下干燥80min,得白色固体,称重,算产率。

测产品的熔点两次。

2.利多卡因的合成
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称重,转至干燥的三口烧瓶中(留0.5g做薄层色谱),加入50mL的甲苯溶解,摇匀。

取10.00mL的乙二胺缓慢加入烧瓶,混匀,回流(大约在110℃)。

设烧瓶混合液为b液,取少量(约0.5g) α-氯乙酰-2,6-
二甲基苯胺于洁净小烧杯中,适量CH
2CL
2
,设该液为a液,每30min用薄层色谱
板测反应进程,至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至斑点消失,停止回流,冷却至5℃,抽滤,每次用5ml甲苯洗涤三开烧瓶及沉淀,将母液转移至250ml锥形瓶中备用。

3.利多卡因的纯化:
取15ml浓盐酸与45ml水配成60ml 3mol/L的HCl,用配制好的盐酸萃取反应液b,取水相将其冷却到10℃待用。

取16.8gKOH配制成100ml6.0mol/LKOH,缓慢加到水相,有白色固体析出,调节PH至8.5左右。

冷却后用45ml乙醚分成三次萃取,以除去大部分水溶性杂质,合并有机层,再用水洗涤有机层三次,用无
水K2CO3干燥有机层30min,再转移至圆底小烧瓶中。

将其中的利多卡因溶液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上蒸发掉大部分乙醚,减压抽干得白色粉末晶体,烘干并称重。

测产品熔点一次及1 HNMR。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本实验所用2,6-二甲基苯胺为5.0mL,约为0.041mol, 所用α-氯乙酰氯3.0mL,约为0.0377mol,因此2,6-二甲基苯胺相对过量。

所以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理论产量为7.446g。

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
M(实际)=15.31g
M (理论) =7.446g
产率 =15.31/7.446*100% =205.61%
利多卡因
M (实际) =3.1479g
M (理论) =8.82g
产率 =3.1479/8.82*100% =35.69%
熔程测量
结果讨论
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
整个实验室产率偏高,原因可能是(1)实验室电子天平出问题;(2)产品未完全风干;(3)含有较多杂质。

理论熔点:150~151.5℃
所测值与文献值基本一致,略高于文献值的原因可能是(1)里面含有其他杂质;
(2)观察与实际有差。

利多卡因
产率偏低,原因可能是(1)用碱洗时未中和完成;(2)第一步值的产物不纯。

理论熔点:68~69℃
所测值与文献基本一致,但实验测定的熔点稍低于文献值,可能原因是(1)仪器降温时间不够便进行测量,导致升温过快,未观察到准确的熔点;(2)得到产品不够纯,含有少量的杂质,使其熔点略偏低。

1 HNMR分析
δ(1.14):二乙胺基上两个甲基上的6个氢原子;
δ(2.23):与苯环直接相连的两个甲基上的6个氢原子;
δ(2.69):二乙胺基上两个亚甲基基上的4个氢原子;
δ(3.22):二乙胺基和羰基之间的亚甲基上的2个氢原子;
δ(7.09):苯环上的3个氢原子;
δ(8.92):与苯环相连的N上的1个氢原子。

结论:确定其结构为利多卡因,且较纯。

参考文献
[1] 冀高林.盐酸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2):108;
[2] 武天龙.妇科手术麻醉探讨.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34-35;
[3]Thomas J. Reilly. The preparation of lidocain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November 1999, Vol. 76, No. 11: 1557;
[4]屠世忠,周克亮.合成利多卡因的新方法[M].1980;
[5]大同制药厂:利多卡因工艺规程.U.S,2,797,241,(1957);
[6]综合化学实验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