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访谈研究
肢体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除了面临一般的就业压力,他们还要面临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帯来的额外的压力,本文从就业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他们所学专业、当前的就业政策是否相关。
本研究对象都来自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一南京特殊放育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访谈方案,研究者选择17位即将毕业的肢体残疾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一方面存在着紧张焦虑、自卑怯情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有着对就业的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良好心理状态。
访谈表明,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特点。
一、紧张、焦虑
面对就业,大多数普通大学生也会有紧张焦虑的心理,而在肢体残疾大学生中,这种心里更加突出。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心理。
这4位学生最理想的就业方向就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但是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申请认定敬师资格者“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话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而根据《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者,四肢残疾变形,行路步态跛行,上肢(特别是右手)残疾影响板书书写者;身体畸形,如明显鸡胸、驼背、脊柱侧外曲超过3厘米”等均属于体检不合格,根据上述规定,这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是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他们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希望很迷茫。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7位非师范专业肢体残疾大学生也存在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特征。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一方面准备着事业单位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各大康复中心等机构。
二、自卑、怯:担心受到歧视
肢体残疾大学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现得比较怯懦。
在访谈中,有11位学生表示自己有在自卑心理,这个比例占64.71%,访谈中,小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学历都感到自卑,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定会遭到拒绝,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她先查阅网上的招聘要求,再对照自身情况,觉得自己不符合要求肯定不会被录取,因此,她一直都没有勇气向用人单位提交自己的简历。
三、被动、不积极:对于家庭过分依赖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被动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不愿主动追求理想的职业,缺乏主见,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依赖学校或家庭帮自己找工作,在17位访对象中,有8位学生(均是女生)表达了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
作的愿望,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其中2位学生则明显表现出对家的依赖,完全依
靠父母帮自己找工作。
小程很依赖父母,没有自己主动找工作的意识,对小程的访谈是在11月底进行的,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单位。
但是在问及小程是否开始找工作时,她说:“之前,我父母帮我联系过家乡的一所持殊教育学校,但是需要考试,我自己还没有去咨询。
”
小张同样也比较依赖父母,她的实习和就业单位都是父母给联系和安排的,不需要她自己担心,而她没有考虑过自己联系工作单位。
她望在家乡工作,没有考虑家乡以外的地方。
小张说,暑期她妈给她安排了医院里康复理疗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她本人并不是很喜欢,但是依旧选择听从母亲的安排,没有想过自己独立找工作。
四、固执:不切合实际的就业方向
固执的就业心理一般表现在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某一自己心仪单位或者职位的偏执,即便自己条件不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一意孤行。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11位学生(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4.71%)表示出对事业单位的偏受,认为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好、待遇高,更适合自己.例如小陈说,她想去事业单位,或到特殊教育学校当教师,或回家乡的残联工作,暂不考虑其他工作单位。
可是,该校就业办近三年的统计表明:2013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62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9人,占毕业生总数16.79%;2012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36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3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77%,201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38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9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在15%左右,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与该校就业办负责人沟通得知,进入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健全的学生,几乎没有残疾学生进入事业单位。
可见,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固执偏爱,不想进入其他单位工作的想法缺乏实际考虑。
五、积极、乐观、自信:职业目标合理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6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
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对自己的未来有消晰的规划,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自卑、不自负,面对就业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自己充满自信,小刘是所有访谈对象中最有自信的一位学生,他的职业规划也最具体、可行,小刘是先天残疾,家庭贫困,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他由节爷爷、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对爷爷、叔叔、婶婶充满感激,小刘独立能力很强。
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通过学生会(老师介绍),我参加了江苏省残联的一些手语翻译项目。
同时,我在校外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到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做学业辅导老师、做家教,尽可能在多方面炼自己。
在校内,我将自己的手语学以致用,帮助聋生做翻译,做手语老师等。
“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小刘希望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他说:“我还是喜欢自己现在的培智专业方向,但是我更希今后能够从事针对聋人手语的工作。
”
访谈之初,研究者以为小刘在谈就业问题时会表现得比较自,因为身体残疾,小刘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小刘表现得很坦然。
在就业方向上,小刘更多的是考虑为残疾人服务,希望能够从事聋人翻译工作,这样可以
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加上他自己也是残疾人,能够很好地把握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基于此、小刘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