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著名画家

清朝著名画家

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

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

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

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

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

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

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

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

”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

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

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

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

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

满山上下,都是苔点。

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

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其一生经历丰富,风雨坎坷,关于其的许多故事被保存下来流传于世,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一直所坚持的民本刚直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者。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任伯年是海派画家,他与其师友圈几乎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开端,他们既造就了海派绘画,也为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塑造了新的分水岭。

《华祝三多图》不仅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是在画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最高成就的巨制。

《华祝三多图》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

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子,众人常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却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这不仅是19世纪海派文化的产物,更说明了任伯年的绘画天才如何在海派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齐白石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墨虾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公深淡,此三变也”。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笔下所绘的虾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体现出丰富的意味。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透明质感,虾的浮游动势,“形”“质”“动”艺术造型的这三个要素被齐白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完满的表现出来,不能多壹笔,也不能少壹笔。

本幅齐白石晚年所作墨虾,将墨与水纯熟的结合再壹起。

虾头浓淡点缀,即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又在浓淡穿插中表现出头部的晶莹剔透;虾身和尾部则为圆润而有力度的淡墨笔触,强调其富有弹性的透明感。

整个画面使虾之神跃然纸上,可谓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徐悲鸿《奔马图》。

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画高3米、宽1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

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

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

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

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

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

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琵琶行”是傅抱石的经典创作,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

与其他几本《琵琶行》相较,此本将远景拉开,益之以疏朗开阔,周围黯淡的月光益显悲怆。

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

而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

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

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出生于浙江金华。

,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

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