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 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有稳定的社会关系
(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四)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最古老、最基本 形式:家庭、邻里、游戏伙伴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 规模大,成员多,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来建立。 形式:学校、职业群体、社团
四、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
面所起的作用。 1、经济与物质支持功能 2、人类延续,生育、抚育功能 3、赡养功能 4、休息和娱乐功能 情感交流、家务劳动、传播宗教信仰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人为什么要组成社会群体? 2、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3、影响群体凝聚力与群体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 些?。 4、什么是初级群体?它有哪些特征?其功能是什 么? 5、什么是家庭?试述家庭的类型及其家庭的功能。 6、谈谈中国当代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经由群体所确立的 行动准则和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有的以书面的形式正式规定 ,如规章制度、 法令等,有的以非正式的默契或约定俗成的形式发 挥作用,如风俗、习惯、群体舆论等。 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心理 因素的制约。 群体规范具有约束和指导群体成员行为的效力 群体规范是在群体范围内才被认可并发挥作用,其 存在的价值往往通过与其他群体的规范之间所拥有 的差异反映出来
领导方式: 1、权威型(独裁型):领导决定群体政策
和分配任务,一人单独发号施令。 2、民主型:领导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 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 3、自由放任型:领导散漫怠惰,几乎不对 群体成员进行任何指导、组织、管理,任其 自由行动。
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针对群体遇到的问题而 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第一阶段:发动全体成员发现实际问题并分析已掌 握的事实 第二阶段:着重进行评价 第三阶段:展开商议和争论,达成妥协,最终拿出 一致的决策来 第四阶段:群体成员开始以各种方式消除在第三阶 段因争论或意见不和而形成的关系失衡,以使整个 群体达到最初的平衡。
群体活动频率 群体成员的品质
(五)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
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其他 成员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的人称为群体领导或群体 领袖。 群体领导既可以在群体内自发产生,也可以在群体 外加以委任。 正式群体如组织部门领导的产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正 式程序 群体领导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体成员的认可 与其他成员关系极为融洽也是重要因素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数量 和形式。群体规模越小,成员相互作用就越频繁, 个人关系就越密切。
二人组合 与 三人组合
群体小,成员之间有可能保持极其密切的相互关系。 群体大,易导致群体成员出现复杂的联合、派别, 群体凝聚力会降低。 群体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责任分散”。
群体决策失误问题 “冒险的转变”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 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C· 库利提出 1900年出版《社 会组织》,把家庭、邻里、儿童的游戏群体称为初 级群体 自库利以后,初级社会群体概念扩展 ,人们从社会 组织结构的角度,把个人工作和学习所在的班、组、 科、室、研究小祖等也叫作初级群体。
(三)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 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 力,也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还包括成员与成 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第一,群体成员的状况 第二,群体内部结构状况 第三,外部环境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维系群体存在、增强群体功能、 实现群体目标、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 群体成员行为,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和 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比较高,其成员互动采 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 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 形式:现代公司、医院、军队
非正式群体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某种 需要自发形成的群体,群体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 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形式:朋友群体、邻里群体
(四)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
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这些成 员间相互感到有多少吸引力或对立感。 美国社会学家J· 莫里诺 :“人际关系图” (社网图)用连通线表示群体成员彼此之间 喜欢和不喜欢 。
影响群体人际关系的因素:
第七章 社会群体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群体 的概念、特征与类型,掌握社会群 体对于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重要 价值,明确社会群体的结构及其作 用过程,着重把握初级社会群体的诸多社会因素。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二、家庭的性质
(一)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群体 (二)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群体 (三)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四)家庭集中地体现着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五)家庭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三、家庭的类型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关系模式。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 的关系状态。表现为:1、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2、 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3、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 式组织起来 类型: 1、核心家庭 :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的子女 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已婚子女 的孩子共同组成的家庭。 3、联合家庭 :多代多偶家庭 4、其他家庭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形成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指一定的人们通 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 集合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聚合体( 具有临时性关系的 一般意义上的集群); 社会群体不同于社会类属(属性相同的一类 人的组合)
构成一个社会群体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有一定数量且构成社会关系的人们 第二,群体成员相互作用、彼此往来 第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有社会规范的约束 第四,群体成员应有群体的认同感 人类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社会群体? 生存的需要 生产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精神的需要 社会物质的生产以群体的形式进行 人类自身的生产以群体的形式进行
第三节 家庭
一、家庭的涵义 中国古代把家庭看作“同居亲属的生活共同体”, 家庭与家族:家庭指亲属同居共财的生活单位,范 围较小;家族指同宗而非同居共财的血亲群体,范 围较大 “家”与“户”:家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的 群体,户指以居住地为标志的群体 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 基础的共同生活的基本群体。 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 血缘关系是家庭的纽带,领养关系被当作血缘关系 来看待 共同生活,具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情感交流 家与户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群体内人 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 1、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2、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的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 成的群体 3、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 形成的群体
(六)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群体成员的归
属性质) 所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参与其中并接受其规范 的群体,它是身份的归属。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 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 的群体。参照群体具有对照比较功能和价值 规范功能。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群体成员与群体的
关系) 萨姆纳 1906年 《民俗论》
内群体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有团结、忠心、
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群体成员在心理 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是自己所
不属的而由另一部分人组成的群体。
(四)大群体与小群体(群体的规模) 大群体:人数众多,以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没 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 小群体:成员人数不多、规模有限,成员间的关系 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规模小、成员有限。 (二)直接的、经常的、持久的面对面互动 (三)成员交往富于感情 (四)成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五)依靠非正式手段实行控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一)活动空间接近 (二)经常性、持久性地交往
(三)情感的交流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一)承担着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二)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功能 (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