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答: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
产业的界定:具有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内容?答:①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市场运行。
②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③产业关联: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联系。
④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几何。
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⑤产业竞争力:是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产业评价系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⑥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彻底。
3.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①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
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思想。
②1897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在书中将产业组织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因此马歇尔被看作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其后,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有关产业组织的问题包括组织与分工,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③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彻底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的各种形式。
(现代厂商理论)④哈佛学派SCP。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分析范式,即强调市场结构决定在企业市场行为,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SPC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⑤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联系实际产业活动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总是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建立在对SPC范式的批判上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划的分析。
在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还出现了可竞争市场理论。
⑥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即博弈论成为统一方法,其中又以非合作博弈论居于统治地位(新制度学派)。
(二)产业结构理论渊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是以产业之间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原因。
①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描述了有关产业间资源流动的现象。
他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
②费歇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
20世纪20年代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学家们开始使用三次产业的概念,这些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明确,他提出了对现代结构理论影响深刻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根据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联系,把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成为第一次产业;把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的产业——广义的制造业成为第二次产业;而第三次产业则是繁衍于有形物质成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成产部门。
③克拉克的“配弟-克拉克定理”。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继承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根据一些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以后随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逐步增加。
这一发现被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这个定理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④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对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后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次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与劳动力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劳动力比重综合看起来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次产业的劳动比重是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经济化服务:一些学者利用库兹涅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他们发现,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仍保持着下降的趋势,进入70年代后,这种趋势有所减弱。
而第二次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后均呈下降状态,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下降。
与此相比,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即保持着上升趋势,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化服务”。
⑤对于狭义的产业结构演进规模的开拓性研究来自于德国经济学者霍夫曼。
他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阶段和类型》一书,提出了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理论。
他把工业产业分为:(1)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产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等(2)资本资料产业,其中包括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3)其他产业,包括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
霍夫曼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霍夫曼比例即制造业中的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
他指出,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这被称为霍夫曼定律。
(从国际贸易角度探讨对工业的影响,日本经济学家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弗农的“产业循环说”)(三)产业关联的理论渊源与发展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产业关联理论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理论。
①投入产出分析的渊源来自于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
魁奈从他的重农主义理论出发,用简明的图示描绘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②投入产出的第二个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即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等于国民收入③投入产出理论的第三个理论渊源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命题是各个特殊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消费品价格之间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而必须研究整个经济,即整个市场上所有价格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同时达到均衡的)④对投入产出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他1931年在纽约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时就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以此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
1941年,里昂惕夫出版了《1919——1929年的美国经济结构》一书,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产业关联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里昂惕夫因此成为产业关联理论的创始人。
⑤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化和计量经济学飞速发展,对产业关联理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表现在(1)投入产出的线性规划法使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研究符合特定目标的产业结构,从而为规划产业结构的理论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2)投入产出的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各产业在生产和价格上,在时间的变迁中出现的变化;(3)投入产出模型外生变量的内生化使得一切经济活动在一个封闭的投入产出表中得到解释。
(四)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①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理论渊源与发展(1)普遍认为对产业集群的开创性研究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他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运用“钻石”理论,以十个国家为例,分析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形成和竞争优势(2)新产业空间理论将这种空间或地理上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网络式合作中不断产生的创新动力(3)波特之后,很多国际组织也把注意力转移到产业集群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工业组织。
目前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产业集群如何提高产业竞争优势这一领域产业布局研究的是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1)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了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并经阿尔弗德、韦伯等人较为系统的研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2)产业布局古典区位理论其研究宗旨是为各个企业或部门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3)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认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只要存在完全的竞争市场,仅依靠市场即可实现区域的共同增长。
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发表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首次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
(4)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对区域增长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到u形变化,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随着总体经济增加而逐步下降②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与发展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国际上讨论较热烈的一个问题,起源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创造增加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国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波特1985年提出产业竞争力的“五力分析模型”即对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对抗等五方面来研究产业。
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拓展了“五力分析模型”。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者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进一步拓展至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将区域产业划分为竞争力优势产业、竞争力后进产业、竞争力明星产业和竞争力问题产业。
4.试述SCP分析框架的形成与方法论特征。
答: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
梅森在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前人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