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摘要:抗州留下镇历史悠久,自宋至清,这里就是繁荣的集镇.留下历史街区是今天留下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也是杭州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但它同样存在着功能衰退、建筑老化、环境恶化这些城市历史街区的通病.通过对留下历史街区历史遗存的研究和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保护街区原有空间格局和肌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种历史元素的保护方法和原则;调整街区的城市功能,使历史街区得以“再利用”;进行以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为主的一系列环境整治.探索出一条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使历史街区可住可游,重新煥发活力的积极的保护“再利用”之路.关键词:留下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引言: 留下镇,位于杭州西北部,距市中心武林广场约 9 km,隶属于西湖区.其北靠西溪风景区、南临龙均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留下镇历史悠久,宋称西溪市.留下地名耐人寻味,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载: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7月,高宗南渡,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乃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始于此.自宋至清,这里始终是百业兴旺、商业繁荣的集镇,《西溪梵隐志》载:“镇特爽垲,其形如筚,方二千亩,居人五六百家,东西其宇,划水相望.可见留下镇在清代已是有居民五六百家的市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的主要空间格局也已形成.留下历史街区处于留下古镇中心,西溪路南侧,沿五常河展开,是留下镇传统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时至今日,旧木结构街面屋上,尚可见雕梁翅角,确有一派古镇风情.这些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体现了留下一带的民居风格,即前店后宅的格局,一进一进的院落,鳞次栉比,间间紧挨(图1).据文字资料记载,这一带曾有不少老字号如沈永顺酒酱园、沈宁寿糕点作坊和得月楼菜馆等,都为石库墙门内的大店堂,前店后坊.其他还有米行、茶叶店、中药铺、金银首饰店等各类店铺.另外如木作、白锡作、铁器铺、染坊、裱画店等小店就更数不胜数了,还有各类应时小卖沿街叫卖.曲折的小巷、嘈杂、热闹的叫卖声,组成了古镇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建筑上,镶嵌在门框、马头墙、墙角上写有“某某地界”、“某某墙界”的大块整石,房屋前是整块的青石铺道,印证了房屋原是大户人家,溪河上的古桥、河边石阶更是反映了留下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古镇区内有五座古桥.本次规划区内有三座,分别为忠义桥、楹春桥、庆春桥.最古老的要数忠义桥位于历史街区中段,俗称“大桥此桥建于南宋“嘉定戊寅(公元1218 年)”,桥面铺设长条青石,石阶东西各为13级,拱圈由32块弧形条石砌成,构筑别致.其余两桥均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也是各具特色.一、历史街区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街区建筑环境风貌来看,原有古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主要格局和庭院式布局的肌理尚存,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江南民居建筑的尺度和形式语言.但历经百年沧桑,砖木结构为主的传统民居已破损不堪,有些老建筑已倒塌或拆毁,更多的则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街区内现有西湖酒厂、留下小学、留下农贸市场、杭州市电阻厂等单位,其建筑风貌和空间环境都与街区氛围极不协调,另外,街区内还有一栋四层的沿街商业建筑、五栋茶市新村的六层住宅以及十几栋农居小楼也都对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从街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来看,其空间形式主要是由街道、里巷组成的线性空间,流动感强.空间的高宽比基本在1:1与1:1以下,有较强的幽闭和围合感,但缺乏开放空间,缺乏中心和供人停留的“客厅”空间.从街区绿化景观来看,沿五常河西侧有一排茂密的樟树群,个别院落有高大的乔木,生长情况良好,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景观效果.但整个历史街区卫生状况较差,路边垃圾堆积严重,生活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从街区人口构成来看,现有居民多为本地的老人和低收人的外来务工人员.原先的本地居民很多已搬走,将房屋或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或空关着,任其随岁月流逝而破损.总之,街区给人一种极为混乱、衰败的感觉.在留下镇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历史街区无论在社会功能还是从环境质量上,却都处于逐渐衰退之中.如何保护并延续历史街区的历史特征,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使之再次焕发青春,成为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二、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2.1保护工作主要内容留下历史街区规划确定街区的保护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1、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的街区布局和道路系统,保护留下历史街区的“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修廊、院落毗邻相套、街巷相联幽闭”的街区格局和庭院式布局的原有肌理.2、保护文保单位以及重要历史建筑.它们是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在留下历史街区中有忠义桥、楹春桥、庆春桥三座古桥.另外还有留下大街90号民居(原咸鲞店)、万茂茶行、留下大街109号民居(原方正大酒酱园)、留下大街91号民居(原沈宁寿南北货兼糕点作坊)等,经过调查,能反映留下古风民俗,保存相对完好,需重点保护.3、保护街区中的一般传统民居.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庭院进进、宅院毗连相依的平面布局,坡屋顶、风火墙优美的群体组合,丰富的建筑细部以及古朴淡雅的色彩组合.4、保护水系和临水景观.水系的交通、生活饮用的传统功能已经衰退,但它是构成历史街区主要空间环境的标志性特征,形成街区空间上的开合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临水景观(古桥、河堤、河边石阶、驳岸、小船、临水建筑等).有了这些,环境中的传统建筑也显得更加生动、更有了灵性.5、保护整合反映留下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各种要素,其中包括整石镶嵌门框、粉墙黛瓦v老虎窗、马头墙、石联、木门窗、古树名木、水井、青石铺道等.展示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存,对烘托环境的文化氛围有独特作用.同时在空间上将它们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留下历史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2.2调整功能一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历史地段是城市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样需要新陈代谢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同于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它更多的是通过对特定地域历史遗存的载体审慎地对待而使之能“延年益寿”(梁思成语).历史街区保护不是博物馆收藏那样静态的保护,它不能脱离城市的发展之外而独立生存,而是通过规划、设计的引导与制度的调控而获得更现实的发展.历史街区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合理的“再利用”.“再利用”的原则就是赋予历史街区新的城市功能,使之适应现代的生活,将历史街区纳人到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来;同时新的功能要能与历史街区“相容”,符合其特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为其贏得生存的价值,以它特有的方式及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在城市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周庄古镇通过保护历史遗存和挖掘历史文化蕴涵,发展旅游业,从而避免了像其他众多古镇那样受到80年代乡镇建设的冲击而城镇特色湮灭、传统文化消失的后果.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自南宋以来就是商业繁华地带,因此将保护与商业、旅游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繁华的文化商业旅游街区,成为展现杭州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它的成功也对杭州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在“再利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其他古镇保护开发中出现过的问题,如:过度商业开发对保护产生冲击,造成新的建设性破坏;原有的生活气息被浓重的商业氛围所代替;商家污物违规或过量排放以及大量游人造成的过多垃圾而使环境受到污染等等.总之,在“再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保护历史街区为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这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失去了它,历史街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留下历史街区,在地理位置上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周庄等这些古镇脱离大城市而有一定的独立性,也不像杭州清河坊这些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历史街区,有城区繁华的商业可作依托.留下历史街区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既远离闹市区又有方便的可达性,有条件成为城市近郊型假日休闲胜地.同时留下历史街区又处在北面西溪风景区、南侧龙坞风景区之间,是城西两大风景区的交融地带,易借其东风,集聚人气,成为城西旅游线路上的一个以传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特色的人文景点.因此我们将留下历史街区功能定位在“城市近郊型假日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观光”——将居住、工业、商业功能调整为以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博物展览为主、居住生活为辅的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观光区.这也与杭州“全国休闲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相吻合.留下历史街区附近的小和山大学城也逐渐形成,使留下历史街区处在了一个广泛的文化氛围中,为文人墨客的以文会友、采风等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文化休闲.和文化旅游将在留下历史街区成为主题.街区功能调整首先就要搬迁地段内的西湖酒厂、电阻厂、小学和一个农贸市场这些与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氛围极不协调的单位;其次将留下大街改造为留下历史街区内一条主要文化旅游风貌街,恢复一些传统老店以及作坊,形成前店后作坊或前店后宅的功能使用格局,同时保留一些原有居民在此生活,与这些店铺共同组成一幅动人的生活场景;在留下大街对岸规划一条茶市小街,因为据清光绪《西溪梵隐志》记载:古时留下镇地处杭州西部出人咽喉,交通便利,附近山谷都是龙井茶产区,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坐庄收货,逐渐在此茶行林立,曾改名为茶市街,现巳名存实亡,故在此设置茶市小街,恢复一些茶行,开设中式茶馆、说书苑、棋苑、琴乐馆等,形成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文化氛围;另外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可作民俗博物馆使用,如留下大街109号民居(原方正大酒酱园)可改造成酒酱作坊博物馆,展示传统酒、酱制作的工艺等等.历史街区东、西两侧,结合旅游服务的需要,设置旅游服务区包括古镇风情旅舍、土特产商行、农家乡土餐饮、文化中心、各类工艺品、古书、字画、古家具商店等,作为历史街区休闲旅游的补充功能.如此,在留下历史街区形成一个能体现留下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休闲旅游观光胜地.以保护来发展休闲产业,以休闲产业来促进保护,使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仅只是出于公益的目的——保护历史遗存、历史文化,更是一项改善城市面貌、发展城市经济、增添城市内涵、打响城市品牌的多贏举措,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3区分保护方式从历史街区总体规划上来说,将历史街区分成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根据调研,将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设为重点保护区,在其周围一定的视觉空间范围内设风貌协调区.在重点保护区,要求不得随意改变原有肌理,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不得有损原有风貌格局.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应尽量保证其真原性,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若建筑质量很差而确需重建的建筑以及新建建筑,都应尽量利用其原有构件,严格依据留下传统民居构造、样式进行修建.对保护区内影响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都应拆除.在风貌协调区,要求建筑在体量、格局、性质、外观造型、色彩、高度等方面保持与保护区的协调.从单体建筑保护与整治来说,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出针对不同建筑保护价值不同,采用保护、整治和改造三种不同的保护整治方式如表1所示.表1建筑保护整治方式2. 4空间整治——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空间整治、开辟公共空间是形成历史街区良好环境、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措施.在留下历史街区中结合规划功能、围绕河道景观带,开辟了人口广场、中心广场、游船码头等多处较大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同时也成为民俗文化表演,展现市井民俗文化的舞台.在中心广场上还设置一座古戏台,演绎地方戏曲,歌颂留下历史文化和传说,让这些非物质遗产能得以传承.历史街区保护还需要整治街巷、庭院等小空间. 整治,除了运用古典造园手法装点空间外,更要通过规划设计使街巷、庭院空间变化更加丰富,使庭院与庭院、庭院与街巷相连相通,使游览其中的游客感觉时而庭院深深、时而又豁然开朗,妙趣横生.三、结语保护历史街区要在研究历史街区历史遗存的基础上,通过保护街区原有空间格局和肌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种历史元素等方法完整地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这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根本.通过调整街区的功能,使历史街区得以“再利用,成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的环境整治,使历史街区可住可游.通过这一系列保护整治措施使历史街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能够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重新焕发历史街区的活力,从而提升城市内涵品质,这是一条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