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教科书提供的精选范文外,还需要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的训练活动来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九年制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初中三年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但是对于网络、影视如此普及的今天,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不少学生想必难以完成课程标准里所规定的阅读任务。
为增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我做了
如下探索: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有成就的人成功的起点。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等于是阅读成功的一半。
为此,老师首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比如对教材中的一些名著作品,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把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阅读作品。
曾听过一堂公开教学《空城计》,老师先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讲述故事,再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复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借助多媒体放映的影视图像,引导学生比较影视作品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并揭示小说传递的语言信息要比影视作品的内容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以此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其次,要不拘一格,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学生可在报
纸杂志的广泛阅读中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还有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科技的、文化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必能冲破课堂藩篱,突出课本的重围,用一颗平常的心去观察外面世界的精彩,不断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发现新知,体会收获的喜悦,成
功的快感,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建立班级课外阅读图书角
《课程标准》推荐了不少课外阅读书目,涉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名著,古今中外,品种繁多。
一个家庭的藏书毕竟有限,有的甚至可能由于家庭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生根本不可能拥有自己的课外书。
因此,我动员有条件的学生每人从家里带出两三本推荐书目或自己喜爱的书籍,将这些图书集中在一起,设立班级图书角,没有条件从家里带书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从中借出图书,作为班级图书交流中转站,这样图书便能不断更新,丰富班级图书品种,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作为老师,我也经常把一些可读性比较强的文章带到班级,推荐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老师读过的书特别感兴趣,老师在书里加上评注,往往对学生的阅读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
为保证阅读质量,班级图书角管理必须到位,借阅时间可以是下午上课前半小时,也可以是下午第四节课。
平常老师言语也应当注意引导,多使用一些问候语,如”最近在读什么好书?”“看你兴高采烈的样子,是不是又写出什么好作品了?能不能给我们欣赏欣赏?”……诸如此类,通过这些日常对话,让学生感觉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从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久而久之,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
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却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
因此,我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摘记,写好读书笔记,包括用铅笔圈画,摘抄,评注,仿写等。
同时,我借鉴北京一所学校老师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的做法。
先致信家长请求必要的支持,其中之一是监督孩子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坚持每天课外阅读20分钟以上,并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由老师统一发放,记录卡设计如下:
课外阅读记录卡
学生的读书记录卡每周装订一次,下周一上交由老师检查阅读情况,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并展出。
为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每个月我还举办一次手抄报比赛,主题自定。
在手抄报上,同学们充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选文章、抄笔记、作点评、写心得、定格式、配插图、勾花边……《新芽报》《心语》等手抄报先后诞生,质量也不断提高。
学生边读边动笔,读的量多了,写的量也大
大增加了,读写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功效自是不言而喻。
四、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课
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光看记录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每周我
都安排了一节阅读交流课,如果说填记录卡,办手抄报是”写”过程的话,那么,读书交流就是”说”的活动了。
在活动课上,学生或者介绍本周所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中外名人故事,或复述某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或朗诵散文中的精彩段落。
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形式由前后6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对于一个拥有五十多人的班级,要在45分钟之内使每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小组发言讨论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当然,老师要注意检查每位学生是否都说了,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决定由谁上台发言,注意使每人发言的机会更为均等。
对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我能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以和悦的言语、亲和的态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热情。
五、重视课外古诗文积累
古诗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学生不仅要熟读它,而且要背诵它。
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典型语言材料的过程,更是在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种子的过程。
一篇篇优美的古诗文可以使他们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思维品质和审美情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班学生每人都拥有一册《课外古诗文必背》,我定下背诵计划,每周二到三篇,一学年里把这本书背完。
或许有人认为古诗文里有很多难懂的东西,老师没有讲解,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意思。
为此我想引用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过的话:”……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很容
易就学会了背诵。
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阳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含义。
……”学生们读的好东西慢慢多了,积累渐渐厚了,人生阅历、人生经验丰富了,在将来的某一天,就有可能被什么东西播动心弦,突然领悟诗文的真正内涵,明白人生的真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课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的熟练技巧。
”只有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阅读,拓宽知识的视野,养成有效阅读习惯,掌握有效阅读的本领,才能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