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 第一章

社会学 第一章

社会学讲义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时安排:每周3学时,1-18周,共计54学时。

学分:3参考教材: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乔尔·M·卡伦/李·加思·维吉伦特:《社会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

6.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

7.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

考核方式:闭卷教学目的:第一章第一节社会学的想象力(略)第二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1)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为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迪尔凯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①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②斯宾塞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般的社会现象③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s)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具体解释就是“对个体意识施加强制影响的行为或思维方式。

”社会事实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其特点有三方面: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除了这三方面主要特点,涂尔干还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物质性社会事实,指外在社会世界的具体物质;另一种是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比如思维方式、价值模式、社会潮流。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与韦伯同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也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苏联部分学者和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揭示的是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形成了多种看法。

二、关于社会学的定义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严复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的观点3.“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和《社会学概论新修》的观点4.“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性的科学”。

——陆学艺《社会学》的观点此外,一些对社会学定义的看法:如“学群说”,认为社会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科群;“调查说”,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等等。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研究领域大体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大块:第三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1838年10月,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出版。

他在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孔德也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3.马克思与社会学马克思是从经济角度对人类历史进程作解释,他的阶级理论和冲突理论以及关于异化的思想是社会学理论中永久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孔德的社会学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人类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法则这三个理论阶段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第二,科学等级体系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整体,按其性质可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

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学。

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第四,实证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主要社会学著作:《社会静力学》(1850)、《人口论》(1852)、《进化假设》(1852)、《社会学研究》(1873)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①社会有机体论。

他之所以用有机体的模型而不是用无机体的假设来解释社会,是因为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②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认为“进化”是一条支配社会或非社会的公理,因此社会进化是不可抗拒的。

(3)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主要著作:《社会劳动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②涂尔干把社会分成两种形态:有机社会和机械社会。

③迪尔凯姆继承和发扬了孔德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想,主张以自然科学为榜样,通过对经验材料进行观察、归纳、分析、预测和检验这样一些步骤,对社会现象作出客观的说明和解释。

(4)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韦伯一生著作颇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年)、《经济与社会》(1921~1922年)、《城市社会学研究》(1920年)、《政治论文集》(1921年)、《科学论文集》(1922年)、《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年)等。

①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韦伯把“理解”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1)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

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③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

(2)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特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众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3.当代社会学的发展(1)西欧国家的社会学西欧国家的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明显差异是其理论思维和批判思维。

①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理论的代表。

②在法国社会学界,皮埃尔·布迪厄③在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依附理论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学1.社会学的传入与发展①一种观点认为从康有为的讲学算起。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第一次把冠名为“群学”的社会学课程列入教学大纲。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从严复翻译斯宾塞的著作开始。

1897年,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1903年译出全书,以《群学肄言》为名正式出版。

有学者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正式开端。

与此同时,章太炎于1902年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从此西方社会学著作通过欧洲和日本两条途径被翻译传入中国。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学成就主要体现在:1.建立了社会学的专门教学、科研机构和队伍。

2.成立了联系广泛的学术团体。

3.出版了社会学的专业刊物。

4.开展了重大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5.开拓了专业学术领域。

6.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

7.努力实现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特点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的出发点、目的是社会整体,即为了认识整体社会构成及运动的规律;还指研究方法上具有整体性。

2.综合性第一,研究视角的综合性。

第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科学性科学抽样调查方法和技术的发展,统计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现象的研究更加系统科学有效。

当然,社会学也不排斥定性方法的运用,而是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4.应用性社会学的应用性突出表现在其“务实”的取向和追求。

5.批判性和建设性社会学创设之初就确立了两个基本的取向: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

6.动态性二、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首先,社会学在其创始时,主要精神就是想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方法引入到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中,从而建立起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真正的“社会科学”。

所以社会学最核心的精神应当是“实事求是”和“实证研究”,反对一切教条主义。

强调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结合微观(个人)研究和宏观(群体)研究。

第三,在方法上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第四,强调“比较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