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老师。
师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双重目标,掌握并运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
因为,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2.教材:无。
3.教法:介绍法,互动法。
一、介绍老师自己
同学们,你们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
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学习语文。
“缘”:——(人家说有缘分才能走在一起)人就如一粒沙,海水的漂流或许会让一些沙聚在一起,这就是缘。
今天,正因为我们有缘才聚在一起,成为朋友。
“朋友”:——“集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我的一件乐事,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
“合作”:——相互理解、尊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现实地说,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丰富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合作需要了解,了解需要介绍。
姓名:
我的阅读观:读好书,读有心得。
我的阅读偏好:小说,散文
我的写作观:真实思考,真情写作。
二、探讨语文课
今天是我们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想和同学们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和“怎样学习语文”。
什么是语文呢?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提问并请学生回答)
语文分两个方面:
第一:“语”即“汉语”。
学说普通话,写规范的汉字。
例如四日下午派出所王所长的讲话,就有笑话。
“入室抢劫了电视机一部、香烟十多条、人民币若干。
”被念成“入室抢劫了电视机一部、香烟、十多条人民币”。
断句不行,还漏词。
读音也有人读错。
“自觉”念成“自脚”。
千万不要小看这说话的权利。
“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
”(舒婷)每于关键时刻,却因语言的贫乏而抓耳挠腮、脸红脖粗甚或搜肠刮肚、顿足捶胸──那份尴尬、那份难堪,远胜于皮肉的创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为中国人,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却不曾真正领略过汉语的风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又是怎样的遗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古风,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这是一座座怎样神奇瑰丽的宝库啊!你怎能竟然屡过其门而不入?
……
第二:“文”即“文学”。
培养人们对文学的兴趣与情趣。
文学就是“人学”。
他里面透着社会、文化、哲理、美学、政治,等等。
举例:1、老和尚与小和尚
老和尚与小和尚来到一条小河旁。
岸边站着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面对河水,面有愁色。
老和尚问道:“施主,要过河吗?我可以背你。
”女子道谢,伏在老和尚背上。
三人过河后,小和尚问:“师傅,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么可以这样?”老和尚平静地说道:“阿弥陀佛。
我心里早已把她放下了,你的心里怎么还有她?”
三、这样学语文
现在我们开始交流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师介绍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一)个体:自主学习
1.把课文与注释结合起来
编者为什么要作注释?
举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看两个“其”字的用法。
前一个“其”,解释为“自己的”,后一个“其”,解释为“还是”,语气副词。
2.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 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
阅读是一种熏陶。
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
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3.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
[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现代]叶圣陶: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4.把作业与书法结合起来
[汉]扬雄:书,心画也。
作业应书写规范、工整、清楚。
5.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把接受与怀疑结合起来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德国]马克思:怀疑一切。
[英]培根: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
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7.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团队:合作探究
人多力量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
测试:封面图案:《清明上河图》。
人物1643个。
《三国演义》人物1191。
《水浒传》人物787。
《红楼梦》人物975。
四、本学期学习任务
1.阅读:学习教材,能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
阅读材料:教材、读本、补充读物:《三字经》(抄读)、《文化苦旅》、《论语》(抄读)。
五级语文能力:应用、鉴赏(D);分析、综合(C);理解(B);识记(A)。
2.写作: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
每周一篇随笔,不命题,周一交(随笔本用统一的硬面抄,前面空两张纸,留作请他人写序言用)。
作文(命题)也写在随笔上。
尊重版权,绝对原创。
真情实感,书写清楚。
不少于800字,力求突破千字。
有作文的当周,停写随笔一次。
3.活动:按照教材提示,围绕“诗歌”、“文化”的主题,开展朗诵、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具体活动由老师和科代表策划,全体同学提出补充意见。
五、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作业
1、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随笔参考话题:《写在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