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概念题
1.铸刑鼎(人大2008年研)
答:“铸刑鼎”是春秋末期郑国公布成文法的一项重要活动。
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子产。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
此举遭到晋国大夫叔向的抨击。
“铸刑鼎”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在春秋末期以前,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未公之于众。
“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
2.竹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竹刑》是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私人编著的刑书。
《左传·定公九年》杜预注:邓析“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
”原文已佚。
邓析造刑书是在子产铸刑鼎三十余年之后。
邓析后来被郑国执政者所杀,但其竹刑却被国家采纳。
《左传·定公九年》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竹刑较笨重的刑鼎易于携带和流传,它的出现是古代立法的一大进步。
3.《法经》(青岛大学2015年研;河北大学2015年研;南京大学2008、2003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4年研;人大2001年研;中国政法1996年研)
答:《法经》是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魏相李悝所编纂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并成为秦汉及以后历朝立法的渊源。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法经》有6篇,《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5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它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地主阶级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的工具和武器。
4.改法为律(人大2008年研)
答:“改法为律”是商鞅变法中的对法律形式进行改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商鞅在秦孝公下令求贤时,便携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见孝公,孝公任以为相,主持变法。
他首先改“法”为“律”。
清末著名法制改革家沈家本曾说:“商鞅改法为律,谓改李悝之六法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也。
”“改律之事,乃变法之大者也。
”从云梦出土的秦法律令文书看,除个别法令外,大多数皆以“律”为名,也说明商鞅改法为律的事实。
商鞅在秦变法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还颁布了一些单行法规。
5.韩非法律思想中的“势”(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韩非思想中“势”是指君主的权势。
韩非提出了“势治”是指只有在君主牢牢掌握了权势并推行法治的情况下,天下才能达到治理。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
法家认为,君主治国,以法为本外,还必须法、势、术三者结合。
法是君主治国的原则,这就是“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除法、势结合外,法家还强调法与术的结合。
“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皆不可达到天下的治理。
6.“初税亩”
答:“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税收制度。
公元前594年。
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鲁国开始实行按亩收税,实际上等于承认私田的合法化,也说明了井田制已经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7.郡县制
答:郡县制是春秋时期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皆非世袭制,而是由国君选拔任命或罢免。
他们一般不享有封邑,而是向国家领取俸禄。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适应了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在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实行了郡县两级制的开端。
8.重其轻者
答:重其轻者是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重其轻者”,是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商鞅认为,加重刑于轻罪,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从而通过轻罪重刑的手段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这一立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它对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9.盗、贼
答:这是《法经》前两篇篇名指出的两种犯罪行为。
“盗”是指侵害他人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行为,“贼”是指侵害他人人身权利以及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法经》提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提出这是首要打击的两类犯罪行为。
10.“仆区之法”和“茆门之法”
答:这两部法律都是春秋时期楚国进行成文法制定的成果。
“仆区之法”是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在位时期主持制定的,仿效的是周文王时期“有亡,荒阅”的制度,主要是解决奴隶逃亡问题,打击的除了逃亡奴隶,还有隐匿逃亡奴隶的人。
这部法律规定:“盗所隐器,与盗同罪。
”“茆门之法”则是公元前613年到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在位时主持制定的,主要是规定宫廷警卫方面的法律,内容是规范诸侯、大夫等人朝时乘车的问题,为了保障国君安全和权威,他们一律不允许乘车进入宫门。
11.善平籴
答:善平籴是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所实行的新政的一项措施。
它是指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用来备荒,荒年由国家出售一定的粮食,以平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1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与法”
答:“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与法”是司马迁对战国时期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的概括,实际上也是新型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活动的指导思想。
其中心思想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所享有的特权,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
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
这种制度取消了“刑不上大夫”的特权。
13.无为而治(武汉大学2007年研)
答: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而“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将这种天道应用于法律领域,便产生了“无为而治”的理论。
所谓无为并非“没有行动”,而是指“避免反自然的
行动”,即避免排逆事务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情不勉强去做,应该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二、简答题
1.战国时期《法经》的内容及历史地位。
(人大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法经》的结构如何?有何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2)简述《法经》的结构内容。
(人大2007年研)
(3)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辽宁大学2004年研)
(4)简述《法经》的主要篇目和内容。
(人大2003年研)
答: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重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改革。
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即《法经》。
(1)《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其中《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2)《法经》内容、篇目、体例、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以“法治”思想为指导,参考、总结、吸收前代各个政权的立法经验,集中代表了当时最高立法成就。
在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上,《法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①《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在当时对各国立法曾产生很大影响。
汉代以后历代封建法典又是在秦、汉旧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而且都吸收了《法经》的基本原则,把镇压农民反抗活动作为立法的主要任务。
所有这些,都说明《法经》的确是封建法典的蓝本。
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法经》颁布的本身,就是封建制胜利的标志,它是作为封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积极帮助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来摧毁和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
2.简述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思想。
(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春秋以来,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各派思想家开展的“百家争鸣”局面,到战国时期达到了高峰。
而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他们在立法过程中,便以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的概括,实际上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的思想。
其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亲疏”,是按血缘关系而规定的法律特权;“贵贱”,是按爵位的有无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
“一断于法”,是要求“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就是说,不论是谁,只要违法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
这样,开始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这段话是当时法家韩非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