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币与仿制品欣赏上集

银币与仿制品欣赏上集

银币与仿制品欣赏(上集)点击换页按ESC退出E-mail文化传播网一,流通银币江南省造光绪元宝俗称龙洋。

清代的江南省地辖江苏省和安徽南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洋大臣刘坤一筹建造币厂仿铸银元,于当年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

光绪二十三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光绪元宝”,至光绪三十一年,前后共铸造九套银币。

第一套未注干支的称为“老江南”,其余八套则为“新江南”。

自第二套辛丑银币开始,所铸银币左上方或右上方都铸上一些英文字母,这些字母为江南钱局所聘外籍化验师姓名的缩写,以此取信于洋人。

光绪三十年(1904),江南钱局改名“江南户部造币分厂”,两年以后又改名为“江宁户部造币分厂”。

(1992年55元/枚)壬寅币直径:39mm 1902年铸造重量:27.2克含银:90%甲辰币直径:38.5mm 1904年铸造宣统三年壹圆大清银币俗称宣统龙洋。

在各省竟铸银元的时候,发生了对铸造银元计量单位两、圆之争,从光绪十年(1884)到宣统三年(1911),争论持续了二十七年,清政府时而决定,时而变更,以至朝令夕改的地步,直到宣统三年才颁布大清国币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规定以“圆”为单位,主币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银色九成,正式定名为“大清银币”,但是不久武昌起义成功,清王朝被推翻,因此,“宣统三年壹圆大清银币”也就成了满清王朝最后的一套银币。

(此币为发行量大的曲须龙宣统三年,1992年64元/枚)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俗称“小头”。

民国初年,币制混乱,没有统一的货币。

1912年3月11日,临时政府财政部呈文孙中山请求铸行纪念银币,图案采用大总统肖像。

孙中山同意铸造纪念银币,并提出纪念银币新花纹“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丰岁足民之意,垂劝农务本之规”,并命财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币厂按照新模式铸造,并作为中华民国国币发行。

开国纪念银币并非都在民国元年铸造,直至民国17,18年还在铸造开国纪念银币。

此枚银币系民国17年由南京造币厂铸造,称六角星版。

该币铸造量大、流通面广,是极普通的一种版别,价格低廉。

(1992年40元/枚)袁世凯像纪年银币俗称“大头”。

1912年2月22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按照约定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成了民国大总统,同时开始铸行各种袁像开国纪念币。

1914年开始铸行袁世凯侧像纪年银币并定此币为中华民国国币。

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在1916年逝世后,民国政府还继续铸行袁大头银币,计有民国八、九、十年三种纪年银币问世,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战争胜利后才停铸。

民国时期一直流通大头银币,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还特许它在西藏周边地区使用。

该普通版银币因量大,1914年起由天津、南京、广东、湖北和甘肃等地造币厂分别铸造,价格低廉。

(1992年37元/枚)袁大头银币直径:38mm1914年、1920年、1921年铸造孙中山像双帆船壹圆银币俗称“船洋”。

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民国政府继续铸行各种以孙中山像为主图的银币,并将其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二十三年(1934)版孙中山侧像、背有双帆船图案的壹圆银币定为国币,并大量铸造和流通,因此价格不高。

(1992年45元/枚)船洋直径:39mm1933、1934 年铸造重量:26.8克含银:88%军政府造四川银币俗称“川洋”。

在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之初,各地成立的军政府曾起了重要作用,一些军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和维持政府开支,自行发行铜元、银毫,其中只有四川军政府于1912年由成都造币厂铸造了四川银币,又称“大汉银币”,开始时成色尚可,后来逐渐滥铸滥发、版本众多、含银量下降。

(1992年34元/枚)墨西哥造银币俗称“鹰洋”。

墨西哥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独立后于1824年开始铸造墨西哥鹰洋。

鹰洋有过多次变化,版别较多。

这枚是第二种1825-1897年铸造的一类。

它是在中国流通量相当大的一种外国银币,存世量较多(1992年39元/枚)直径:39mm 1888年铸造重量:27克含银:90%法属印度支那银币俗称“坐洋”。

法国早在1851年就开始铸行银币,但在我国流通的是“法属印度支那”银币。

它正面图案是手执权杖的法国自由女神坐在椅子上,左侧有稻谷,右侧有铁锚,上面有“法兰西共和国”英文字样,背面有“法属印度支那”英文字样。

它也是在我国大量流通的一种外国银币,价格不高。

(1992年55元/枚)坐洋直径:38mm 1896年铸造重量:27克含银:90%英国造银币俗称立洋、站洋、杖洋。

英国银币又称英国贸易银,铸造于1895-1935年间,它是当时英国政府为适应对华贸易和香港流通需要而设计发行的,由印度孟买、加尔各答等造币厂铸造。

该币最初在中国南方流通,以后逐渐流通至中国北方,是在中国流通的主要外国银币之一,价格不高。

(1992年51元/枚)二,珍稀银币仿制品这里所有有面值的“币”都与珍稀银币相似,但它们不是用白银铸造的赝币,而是用铁合金、铜合金材料压铸的仿制品。

基于制作它们的模具雕刻精细,压铸图案清晰,表面银亮,看来还是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西藏“桑冈郭母”相关故事:西藏长期以来使用邻国尼泊尔银币。

乾隆五十八年(1793),西藏地方政府设炉铸造地区性流通货币“乾隆宝藏”,后续铸“嘉庆宝藏”、“道光宝藏”和“宣统宝藏”等银钱,旨在驱逐长期流通在西藏地区的劣质尼泊尔银币。

“乾隆宝藏”银币是我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和成色等由中央政府明文统一规范的流通银币,既开了我国近代官铸仿效外国银元的先河,也为以后西藏地方政府铸币树立了典范。

藏语“桑冈郭母”,意即一两银币。

此仿制品真品在《中国银币图录》书中的新品价为8000元。

新疆喀什大清银币湘平一两相关故事:喀什大清银币铸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共有一两、五钱、二钱三种币值。

银币正面中央是少数民族书写汉字:“大清银币”,圈外上方为汉字“喀什”,下方为汉字“湘平壹两”,左边维文“喀什造”,右边维文“一两”;背面中央是蟠龙图案,外圈左右环绕花叶饰纹。

真品直径:39.4mm,在《中国银币图录》一书中的新品价为15000元。

仿制品直径:45mm 材料:铁合金中外通宝关平银一两相关故事:咸丰四年(1854)英方为便于关税结算,擅自试铸了“中外通宝”银币,并将照片发表在报刊上,后遭到清政府反对,因此该银币未正式流通。

有人认为该币于1867年底至1868年初由英国皇家造币厂铸造,目前争议最大的是该币究竟铸于何时、由哪一家造币厂铸造、是否是上海委托代铸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此币真品直径为41mm,《中国银币图录》书中的新品价为65万元,足见其珍贵程度。

仿制品有两种:左为铁合金直径45mm 右为铜合金直径39mm咸丰六年郁森盛壹两银饼相关故事:清朝末年,面对外国银元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曾向清政府奏请自铸银元,终未获准。

清咸丰六年(1856)上海道慑于外商压力,被迫同意墨西哥鹰洋在本地流通,并指定王永盛、经正记和郁森盛三家钱庄兑换鹰洋,同时,模仿外国银元的形式铸造地方货币,“上海银饼”由此产生。

银饼铭文有四种。

真品直径为40mm,在《中国银币图录》一书中的新品价为5万元。

仿制品仿制“郁森盛银饼”,直径为:45mm 材料:铁合金上海壹两相关故事:1867年(同治六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铸造“上海壹两”银币。

由于它是请国外代铸的,银币带有浓厚的外国银币的色彩,如背面图案虽为中国独有的蟠龙,但在银币中的龙首却长着酷似外国人的脸,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发行后由于中国人民的抵制,不久即销声匿迹。

尽管如此,它是中西银币融合的一种尝试,其作为世界近代机制银币之珍品地位却是无可争议的。

真品直径38.8mm,在《中国银币图录》一书中的新品价为30万元,足见其珍贵。

该仿制品仿制龙纹外有射线的“上海一两”,直径为45mm。

吉林戊申“吉”字一两相关故事:吉林是我国最早铸造机制银币的省份。

光绪七年至九年吉林机器局引进银元设备,十年(1884)生产了第一套银币。

此后从未间断过,每年都铸有档次齐全的主、辅币。

所铸的银币不但套数多,版别之多也是全国各省份中所罕见。

吉林造银币中不少品种至今已成为珍品,如戊申“吉”字大清银币库平一两银币已是孤品。

真品于1908年由吉林银元局铸造,《中国珍稀钱币》书定为四星级。

仿制品直径:39 mm 材料:铁合金广东光绪库平七钱二分相关故事:光绪十二年(1886),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外国银元,经清廷批准,在光绪十五年建成“广东钱局”并铸出两种样币,均因正面外圈是洋文,遭到各界反对。

光绪十六年,广东钱局按户部所定制式变换后正式获准铸造“广东龙洋”(而先前铸的两种银币因此被称为反版广东龙洋)该银币遂被清廷定为法定货币。

它的铸行开全国各省风气之先,成了晚清各地机制银币的典型模式。

真品直径38.8mm,《中国银币图录》书中的新品价为60万元,相当珍贵。

仿制品直径:39mm 材料:铁合金广东寿字一两相关故事:据清末王无生《述庵秘录》载:光绪二十年(1894),广东巡抚刚毅令某道员限期代铸银币三万枚,经内侍呈奉慈禧太后,作为万寿节贡品,因此升任军机大臣。

该批银币即俗称“广东寿字一两”。

另一种说法是,该币由广东钱局铸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庆祝慈禧七十寿辰所铸,两种说法相差整整十一年!不过以铸造于1905年的说法为多。

真品直径为41.5mm,在《中国银币图录》书中的新品价为70万元,十分珍贵。

仿制品直径45mm 。

京局庚子光绪七钱二分相关故事:1887年光绪皇帝采纳张之洞改革币制的建议后,允许广东兴建第一个中国近代造币厂,此后十年间,几个省也仿效兴建造币厂,但因所造银币质量较低,使用紊乱,清廷认为应建立中央造币厂,以控制国家币制,因而在1899年6月开始筹建中央造币厂“京局”。

该币始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刚建成的中央造币厂被大火吞没。

今日所见的京局制造银币,只有一角、两角银辅币是在当时制成的,其余各品均是后来利用工人在大火中抢出的原钢模压铸而成,应该称之谓“再版”。

真品直径为39mm,在《中国银币图录》书中的新品价为6万元。

仿制品直径:39mm 材料:铁合金户部光绪一两相关故事:京局造币厂毁于八国联军大火后,1903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了户部造币厂并铸该币,共有五种币值。

其中库平一两的“两”中有“人”和“入”的两种写法,故由此可分为两种版本。

真币直径为43mm,系试制样币,并未流通,《中国银币图录》书中的新品价为30万元,应属珍品。

仿制品是从“入”的一种,直径:45mm 材料:铜合金宣统年造大清壹圆相关故事:《近代机制币辨伪图鉴》一书说,该币铸于宣统二年(1910),系清代标准银币之一,其中仅五角一种曾流通,其他均系样币,并未流通使用过。

真品直径为39mm,《中国银币图录》一书中的新品价为8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