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PPT学习课件
第六章 助人行为
(2)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
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 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 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 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 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
第六章 助人行为
90
85
旁 80
观
者 70
62
助 60
人
比 50
率 40
30
20
1
2
旁观者数目
180 166
160
140
消 耗
120
时 间
100
93
80 31
60
52
5
40 1
2
5
旁观者数目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六章 助人行为
(3)不幸女士实验
被试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目的:了解被试是否去救助一位受伤的女士。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 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
紧 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 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 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 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 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社会规范论观点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各种社会对人 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 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 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第六章 助人行为
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3月,纽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 凶杀案。年轻酒吧女经理下夜班后在回 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 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 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 “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 走。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这时,歹徒 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她再次呼救。 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 次逃走。灯光熄灭。当吉蒂到达住处大 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 谋杀进行了35分钟。警察在接到报警后 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 死了。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 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 帮助需求觉察 ➢ 助人责任意识 ➢ 得失 ➢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不 我没有责任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b.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 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 的关系。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解释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 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社会交换论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 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
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
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助
利他行为
人 行
为
亲 行社 为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a. 利他行为(altrusim):无个人动机,不期 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第六章 助人行为
■通过以上实验,一方面看到,在场的人越多,提供帮助的人 越少;另一方面,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景下,尽管干预的人数 不同,但总有人干预。也就是说,虽然情景是助人行为的一个 重要影响因素,但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还是个人的社会责任 感。 ■到1980年为止,近50个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及与其他人一 起助人行为的不同。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 别人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从近6000名被试的研究中获得的结 论。 ■他们两人相信,公众不去救助的原因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 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 机。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待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 越低。
第六章 助人行为
2、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 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 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三种实验条件:等待室只有一名被试;三名被试相互不认识; 三名被试,其中两名是表现消极的假被试。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 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 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 38%~10%。
第六章 助人行为
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卢绍君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1、责任分散假设
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 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 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 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 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