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发饰的发展与流行分析报告

中国古代发饰的发展与流行分析报告

中国古代发饰的发展与流行分析发饰设计师必备全文分二个部分1.发(式)饰古今发展2.现代发饰的流行趋势(一)发(式)饰古今发展自盘古开天劈地,上古之神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发饰就是女娲按自己身上的头发装饰品给人类的一个修饰。

人类的文明就在这时候开始延续,发展至今。

由传说中的神话得知,发饰的发展由来已久。

女娲(人类从神话中塑造的形象)女娲(拼音:nǚ wā),中华神话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来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用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从现代的科学考古发现,(发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这里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可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的年代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

远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人们用树叶、兽皮等物品保护身体,无意之中发现一些兽牙、骨头、石珠、叶子等物品在身上有修饰作用,以及是一种特别的感觉(例如:可以保护自己,狩猎更顺利生活会更好等等,比如现在的信仰、寄托等)。

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就慢慢有了一些装饰品。

这时候的装饰品也是我们现代发饰品的原始材料及设计元素,还是我们现代品牌发饰所主要挖掘的,“大自然的奥妙”。

古猿人的兽皮衣服及装饰物古猿人装饰的兽牙山顶洞人在制作装饰物品。

骨头、兽牙、石珠、等都是制作的原始材料据考古资料研究可知: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不分男女一般都将长发散披在肩上。

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加,感到长发散乱颇有不便,就用绳带系束,以骨簪插别。

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后期,以至现代,人们还是保留如此梳理头发。

考古发现证明,头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圆形的骨簪出土。

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北中原等地区,鼠束发施笄沿习悠久。

说明梳妆打扮、束发施,已成为当时人们起居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现代仿新石器时代的饰物)(新石器时代的玉笄)古人非常重视头发的修饰。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类似现在“童花头”的发式,并且梳理得非常整齐,不知在五千多年前,究竟用什么工具或方法才能作这样的修剪。

至今仍没有很确切的证据证实。

新石器时代的珠串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到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

发饰的发展也在这不同的朝代开始了不同历程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的发饰,更是变化之大,无奇不有。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

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此时的发饰多以布条为主,是发饰原型材料。

用途是用来固定头发,有一定的装饰性。

对于此时的发饰造型在现代发饰中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男性头饰主要是头冠,头冠需要笄来固定。

到商、周时期“笄”的运用已遍及的民间。

从周代起,所有女子凡年满十五岁者便算成人,就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五岁也可以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成年女子疏一个发簪,插上一直笄,礼后再取下。

女子尚未举行笄礼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是丫髻,不需要插笄。

据经考证的史书记载,许嫁女的“笄礼”是大喜事,仪式比较隆重。

尤其是皇家贵族更要以酒宴招待宾客了。

成女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会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以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之后就深居闺室,不与外人接触,一直到其成亲之日,才能由丈夫将缨线解下来。

但未许嫁女子的“笄礼”就很简单了。

为她疏已发髻。

插一发笄就算礼成了。

而且,礼毕之后还要把发笄取下,解开发髻,恢复其原来的发式,以此来区别已出嫁和已许嫁的女子。

在当时期的发笄在设计上已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发笄的设计主要是由一些工匠师打制而成,发笄的外观造型在后期多以凤龙等抽象的元素。

龙凤的运用从始到今,我们的很多饰品都用到这两样,包括现今的珠宝行业,中国的足黄金饰品应用到龙凤图案最多。

龙凤也是中国的吉祥神物,龙凤起源于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龙图案形体的基调就是蛇,而凤的基调就是鸟,这可以从商周两代的玉器和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笄(玉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曾的河姆渡遗址出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商朝发饰商朝发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服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皇朝,金髻、玉髻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

帝王饰玉髻、后妃饰金髻。

其次象征牙髻、玳瑁簪均为臣子戴的簪。

发笄的式样很多,质地也各有不同。

例如:骨、陶、蚌、荆、竹、玉、象牙、牛角、铜、金、银等。

这些发笄在出土的先秦时期的墓葬中有大量的发现。

1978年在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具骨架,经测定为三十五岁左右的妇女,就插有一根骨笄。

河南光山宝相寺附近发掘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墓,女主人孟姬墓中出土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发髻,出土时髻上还插有两根木笄。

对称式: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

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

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对称式发式对称式发式此种发型在古代丫鬟的发饰中出现最多,也是古代丫鬟的特色。

丫环一词,又作“丫鬟”。

这个词用作人称代词,是指婢女,中国封建社会对婢女的称呼,但在古代最初也是指女子的发式。

这种发式是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因年轻婢女多梳此种发式,故谓之“丫环”。

结鬟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结鬟式一结鬟式二还有一种发钗的饰物。

发钗的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

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

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我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

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

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

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

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

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发钗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

和现代的2齿插疏很相似,但发钗可以做固定功能。

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对俏左右分插。

现代发饰品的8字夹以丝绸为料的方为上品。

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

而作为如此重要的发饰材料,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一门必修之课,(有关现代丝绸详细的资料请看第二部分“现代发饰流行趋势”。

)丝绸也就在西汉时期出现的,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

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

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古代的丝绸服饰浙江省湖州市“中国丝绸真正故乡”。

湖州是丝绸一直被遗忘的真正的故乡。

湖州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

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

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丝绸古代用作丝绸为发饰的也非常多,男士也不例外。

用丝绸带包裹头发以作固定及装饰用。

说到丝绸,让大家了解下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

丝绸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代表性商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西安为起点。

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

汉朝形象代表之一汉朝末期,到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就出现了妓女。

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

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