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备课人:王建辉
课前延伸:
1.哪个朝代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学习我国夏、商、西周时期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归纳概括“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页的大字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开始出现青铜器开始于哪一个历史时期?
2.哪个朝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的青铜文化有哪些特点?
3.列举商朝著名的青铜器的名字。
4.西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有什么用途?
5.“三星堆”文化主要在我国哪一个平原地区盛行?这里曾经出土了哪些重要的文物?
6.夏、商、西周的业和都很发达。
(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27页最后两段的大字和小字内容,归类下列知识)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
它们的发展表现有哪些呢?
农业:
①农业为主: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
②农业上已经知道、、。
③已经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畜牧业:
④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时期都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
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
小结:哪些部门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请同学们结合P28页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奴隶过着怎样的生活?
2.夏、商、西周时期,在生产中大量使用 劳动,创造出许多财富。
但是这些人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 。
探究与交流(动脑筋):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你怎么看?
跟踪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青铜器在我国出现于( )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2.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四关方尊
B .司母戊鼎
C .青铜神树
D .青铜立人像 3.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早在( )已经产生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夏朝
D .商朝 4.与商周同时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出土了著名的青铜器( )
A B C D
5.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 )
A.旧石器文化
B.青铜文化
C.新石器文化
D.铁器文化 6.下列有关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B.除青铜铸造外,陶瓷业也很发达
C.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D.已出现铁农具并广泛使用 7.夏、商、西周是以( )为主的社会
A.青铜制造业 B .商业 C .农业 D .畜牧业
8.很早时候,我们先民就总结出食“五谷杂粮”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道。
我们知道,“五谷”农作物的齐备是在( )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秦汉时期 9.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马俑 D.敦煌莫高窟
10. 4.根据“水稻”“粟”“瓷器”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所说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日本D.中国
11.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甲骨文B.司母戊鼎C.兵马俑D.敦煌莫高窟
二.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1.说出上图的含义。
用一匹马或一束丝可以换取五位奴隶
2.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奴隶可以买卖,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
3.图中所反映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得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结果:奴隶的反抗的结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课外拓展:
1.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2.看一看:课后到博物馆或文物、工艺品商店看一看,找一找和课文内容中相似的工艺品,思考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3.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