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
专题概述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人的品格可以从细微中见出,一件事也常常由细节决定其功败垂成。一篇作品,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常常是那些具体的细节。作品中的细节,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动作、神情、物件、景色等细枝末节的具体生动的描写。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运用得好,往往能达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赋予作品以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细节,看似平常,故而常常被忽略。细节,虽则平常,却又最能持久。做到娴熟的运用细节描写,一则是炼就一双慧眼,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于平常中发现美,从形声色味中,从举手投足中发现美的存在;二则是炼就一颗慧心,从寻常的神态言语间,琢磨出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背后的心理,透过细节琢磨出人与物的情感、性格与命运,从平常举止中领略到不寻常的意义;三是炼就一双慧翅,善于调动联想与想象,一座山峰,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同一座山的不同气韵,从一滴水里窥看折射的万道阳光,细节就能幻化出无穷姿态。炼就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慧翅,需知贵在坚持,勤谨而用心,就一定能在写作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好的作品之所以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许多作文内容空洞,通篇没有一处亮点,这大多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会说。而细节,恰是作文成熟的重要标志。如何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养成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的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 具体该如何有效的将细节与故事情节,故事与人物性格,细节与文章结构联系起来,让细节描写成为文学的有力表现方式呢?本专题将循序渐进的加以理论讲解,并切实引导大家将细节描写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锻炼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手眼,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串联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营造结构。
☆高考链接☆
形象丰满
【考点阐释】
1.考点要求
“丰富:形象丰满”属于发展等级,能力层级为D级。
2.内涵诠释
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而言的。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专家指点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
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赵树理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创作就是把若干细节结成或大或小有完美形式的整体。 ——高尔基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艺术起于至微。 ——列夫·托尔斯泰 2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致广大而尽精微 ——《中庸》
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米开朗基罗要紧的是使人物生动,使他们能够从纸上跃然而起,使我们能够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体态的特征,嗅到他的气息。„„重要的是攫住那立即可以使人物生动的最最特出的精细部分。 ——革拉特珂夫《我怎样写(士敏土)》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所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
——周振甫《小说例话》
无论一个细节一一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细节,只有当它有代表性的是很,只有它能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须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寻找和决定细节,需要严格的挑选,描写得出色的细节,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以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重新做人》中杰米·华伦汀在窥探下手路径时,描写了看见从银行里走出一位窈窕淑女的刹那感受,“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吉米·华伦汀烧成了灰烬”,这一细节,对于下文情节的展开,有何作用?
答:这一细节细腻真切的描摹出了安娜蓓尔的出现在杰米·华伦汀心灵中引起的强烈震撼,正是对安娜蓓尔强烈的爱恋,使他萌生了向善的心,安娜蓓尔成为他走向新生的支柱性动力。这一细节,是全篇情节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如烈火般的感受正是爱情的力量。恰是爱情的力量才促使杰米·华伦汀彻底金盆洗手,重新做人,最终靠聪明与勤奋赢得了事业爱情双成功!
2、杰米·华伦汀听到安娜蓓尔请求他想办法救小外甥女时,他脸上浮现出一丝古怪而柔和的笑容,这一丝古怪而柔和的笑容中蕴含着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此时的杰米·华伦汀意识到如果去救孩子,那么势必会引起别人才怀疑,极大可能暴露隐藏已久的身份,那么,辛辛苦苦赢得的基业与爱情将付之一炬化为泡影。但如果不出手相救,这是他不愿意的,他爱安娜蓓尔,不想让她失望,而且,他内心的那种善良占据着的他的心,所以,他不能不救。在取舍权衡中,他进行着一场极其痛苦的矛盾挣扎。这古怪的一丝不易被觉察的微笑里埋藏的是剧烈的疼痛。在他最终决定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救助孩子时,他的心变得坦然平静,因而,他的笑容里显现出柔和。
作者借助细微的神态暗示了复杂不寻常的内心。
交流互动
重温记忆中那些曾触动自己的细节,观察记录眼前的片刻。
1、初中三年,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或同学是谁?他们身上曾有那些镜头令你难忘?
2、观察同桌思考的神态,并用文字快速记录下来。
3 细节与故事情节
自读体会
《邻居家的那条狗》
1、 “我”一直无法忍受狗的叫声,老早就打算用弹弓射瞎狗眼,为何最终放弃了?情节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我”早就想射瞎狗眼,最终却放弃了。因为,在瞄准弹弓时,“我”看清了狗眼睛里流露的乞求,在这眼神的触动下,“我”放弃了仇恨。
“我”瞄准“狗眼”的细节,是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之处。
“那亮晶晶的闪动”“那分明是乞求的眼神和滚烫的泪水”,此时,“举起的手禁不住颤了起来”,这仿佛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聚焦狗眼,看清了狗眼中那闪动的泪水,“我”内心的善念终于战胜了怨恨。正是有了这个具体、实在的细节描写,“我”心灵转变的过程描写才显得合情合理,才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情节转换。
指点迷津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细节描写就是要抓住有特点的关键之处,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把细微处放大,让读者看个究竟。
我们平日作文,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情节的完整,忽略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需知,叙述只能让读者看个大概,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无法感染读者,而描写则能让读者看个明白,而最精彩的地方时细节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在叙事作品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陈述的、下定义的方法,如,说某某是一个细心的人,某某是一个开朗的人之类;要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那个人物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显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因此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描写,是使文章鲜活生动的重要途径。
作文写得不好,究其原因也正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用心的观察。细致用心就是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一边用脑去思考。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具体的而不是朦胧的笼统的认识。
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观察景物,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去感触,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观察。观察人物,从外貌、动作、神态上去观察。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
我们一定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瞬间的灵感,时过境迁之后,会被遗忘。所以,时时观察,还要时时记录。将观察所得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结构,写作时就能及时提取了。
片段欣赏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在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4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想一想,作者写草与通常的写景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参考答案】作者静静的将目光聚焦于身边的草上,他不是把草当成草,而把草当成有灵性的生命,用自己的心灵与草儿的心灵轻轻碰触,在碰触中与草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再对话交流中解读出草儿的心性情绪。作者没有通常意义的停留在表层的形、声、色、味的描摹上,将笔触深入到草儿的生命中。“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在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草儿有灵性,会笑,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这笑若隐若现,真实存在。作者往更细里窥探草儿,“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发现了草儿的千姿百态,和它们千姿百态背后的性情各异,有的活跃,有的含羞,整个荒野被一片笑声蔓延。
草儿有生命、有灵性,用人的生命、灵性去碰触草儿的生命、灵性,于是,灵犀一点便通了。我们观察景物,不要单纯的看景,而要进行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领悟出蕴藏在大自然中的无限的奇异与美妙。
名作欣赏
例文 品读
青岛啊,青岛
刘兆亮
青岛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我那时认为它恰如其分的美丽是因为父亲去了那里。
自从父亲去了青岛,这个离我800里的地方突然有了亲和力和感召力。尊敬的青岛市民也好像一下子都成了我的亲人,我特别挂念青岛,想念他们。
父亲是去青岛干建筑小工的,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是他的工作。但这是次要的,父亲在青岛生活和工作了,这是让人感恩的事。
那时我正上高三,父亲带着家中最破的被子和那顶漏雨的安全帽到县城坐火车。因为还有40分钟的空闲,父亲就到学校去看我。但他并没有见到我,他的脚刚好踩到上课铃声。父亲就给看门师傅留了一张字条,写道:“儿,我去青岛干活儿了。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天20块钱。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署名是“父亲亲笔”。
这是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书信,是写在随手捡起的烟盒上的,烟盒上脚印清晰可辨,比父亲的字还工整。但父亲的字比它精神多了,撇撇捺捺都有把持不住的去青岛的激动之情。
青岛好啊!父亲这个赞美诗般的感叹也是听别人陈述来的。父亲没去过青岛,甚至他连比县城更大点儿的城市都没去过,但父亲那时去青岛了。看到父亲的留言,我很高兴。
第四节对临去青岛时的父亲作了细致描摹。具体说明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答:“最破的被子和漏雨的安全帽”透露出父亲的艰辛与贫寒。
“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天20块钱。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语言描写表现出了父亲去青岛的激动之情,写出了一个农民工的简单的满足与美好生活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