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的案例分析与调理
李某,女,31岁,2013年5月21日初诊。
已婚未育,4年前人工流产两次后,月经量即逐渐减少,至现在2天即净,甚者用1条卫生巾即足矣,经中西医多方医治未愈。
刻诊:身体状况尚可,但时觉头晕眼花,耳鸣心烦,面色少华,心悸乏力,精神不佳,小腹空痛,经量涩少,色淡,舌质淡,脉沉细缓。
中医诊断为月经过少,证属肝郁血虚。
治以养血柔肝调经。
以自拟养血调经汤治之。
药用:当归、白术、淮山药、益母草、熟地黄、阿胶(烊化)各15 g,白芍、茯苓、枸杞子各12 g,柴胡、香附、川芎各10 g。
每日1剂,煎煮2次混匀后分3次服。
服药10剂,精神转佳,小腹空痛明显缓解。
因长期煎药不便,随后嘱咐用世纪本草阿胶地黄口服液经此调治3个月,患者前后判若两人,面色红润,而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心悸乏力等症状皆消失,经量经色正常,经期4~6天。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月经量少是妇科常见病证,表现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
该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性腺功能低下及人工流产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
《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就有“月水⋯⋯乍少”的记载,其后医家如刘河问、朱丹溪、万全、王肯堂等或从治法方药,或从病因病机,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丰富了月经过少的内容。
《万氏女科》指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加人参汤主之”。
治妇科病证须重气血,妇入以血为本,妇科病治疗须以凋理气血为要,从脾、肾、肝论治。
脾居中州,体阴用阳,主运化,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位居下焦,为阴中之至阴。
肾开窍与封藏有节。
则月经按时雨至,经水排泄适度。
若反之,则可出现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故临床治疗宜健脾补肾,以
益其虚,养其损。
但虽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应之源头在乎脾野,然对气应的调和、经血之排泄则离不开肝之疏泄。
肝连属冲任二脉,主藏血,任主胞宫,冲为血海,共同治理调节着经水盈下。
若肾精充盛,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加之肝疏泄有度,则血海充盈,女子月经以时下。
故治疗月经量少不能一味健脾补肾,补气养血,须脾、肾、肝同治。
世纪本草阿胶地黄口服液多采用健脾滋肾柔肝,养血调经即据此而立,临证应用,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