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民族英雄吗岳飞是距今9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岳飞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也是毋庸置疑的。
与岳飞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名叫秦桧。
秦桧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以前写了篇关于秦桧的文章,立即有人冲出来,以“还原历史”的名义,为秦桧翻案,事实上,当今为秦桧翻案的所有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早都存在,至今没一点新鲜的。
而且,为秦桧翻案,也经常伴随着贬低和批判岳飞。
所以,想从岳飞死后900年的历史中,岳飞所遭遇的历史评价的角度,说一说岳飞是如何被后人搞混乱的,同时也看一看,秦桧又是如何被某些人一次次试图翻案的。
1、岳飞是不是军阀批评岳飞,认为岳飞活该被杀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认为岳飞是一个不听指挥、妄自尊大的军阀。
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就是秦桧及其党羽,秦桧为了给杀害岳飞找理由、找借口,和他的养子等人一起,大量篡改了历史,制造了岳飞是军阀的“定论”。
但是,秦桧把岳飞说成是军阀,只在岳飞冤案刚刚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秦桧等人通过控制舆论而流行过一个时期。
到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这一观点基本上被抛弃。
此后,隔了800多年,到了民国时期,西元1923年,历史学家吕思勉又重提这一观点,指出岳飞是军阀,同时认为秦桧被冤枉了。
吕思勉当年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清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吕思勉批评军阀,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吕思勉先生胡乱借用岳飞的历史,甚至歪曲历史为秦桧辩诬的做法,在我看来,属于“借古喻今”用错了对象。
虽然吕思勉先生在历史研究上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吕思勉先生明显错了。
在此之后,关于岳飞是军阀的观点,虽然也有人说,但已经说不出什么新鲜东西。
而且,这一观点被大多数历史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中国老百姓也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岳飞的治军严明和严格正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对岳飞评价的沿革岳飞在南宋被平反后,在大约800年的时间里,对他的评价没有太大的变化。
总体上说,在清朝灭亡之前,岳飞整体上是被肯定的,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没有推翻岳飞的形象,也没有正面批评岳飞。
南宋自宋孝宗之后自不用说,元代对于岳飞的评价有点暧昧。
南宋是被元朝灭亡的,因此,元朝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地宣扬岳飞。
但是,元朝的官方史书也称岳飞是文武双全,是少见的人才。
只是碍于元宋的关系,元朝没有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岳飞。
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元朝对岳飞的态度。
南宋给岳飞平反后,岳坟和岳庙都是岳家后人自己修建的。
宋元战争时,岳坟岳庙被毁。
元朝初期,还是岳家后人重修了岳坟和岳庙,元朝政府并没有阻止。
后来,岳坟岳庙再度荒废,元朝的地方政府出面,又主持修复了岳坟和岳庙。
由此可以看出,元朝虽然没有全力宣扬岳飞,但总体上还是肯定岳飞的。
到了明朝,岳飞的形象被肯定和广为宣传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比很多当今中国人高明的地方。
岳飞的事迹中,有明显抗击外族的事实,但是,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指出,蒙古等少数民族“皆吾赤子”。
为了避免民族矛盾,实现多民族融合,明朝时期岳飞虽然被大力肯定,但他的地位在关羽之下,关羽成为“军神”,而不是岳飞。
明朝时期也出现了对以往秦桧评价的一点变化。
例如,文征明提出,杀害岳飞并不是秦桧一个人所为,宋高宗是主谋,也难逃罪责。
这一观点在后来被很多人接受并提倡,虽然它对减轻秦桧的罪责客观上会产生一点影响,但是,这一观点基本上没有损害岳飞的形象。
清朝时期岳飞的地位,只要看两个人的评价即可。
一是康熙,二是乾隆。
清朝皇族满族人从血缘上说,是金国女真人的后裔,因此,岳飞抗金等于是汉人抗清,差不多就等于反清复明。
即便如此,清朝皇帝也没有否定岳飞。
康熙为了实现全国统一,批评宋高宗偏安江南,同时也批评南宋主张抗金的思想和势力。
但是,康熙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矛盾,他肯定南宋主张与金国“议和”的势力,事实上又肯定了偏安江南,与他希望中国统一的想法是完全抵触的。
然而,康熙对于岳飞和秦桧,只有婉转的意见。
康熙认为,岳飞抗金不可能成功,因此,明朝残余势力应该学习秦桧,放弃抵抗。
但是,康熙矛盾在于:如果明朝残余势力放弃抵抗,康熙真的会让明朝余脉像秦桧和宋高宗一样,实现议和而偏安吗?因此,康熙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的确有贬低岳飞、肯定秦桧的倾向,但是,没有表现得非常露骨。
康熙在“借古喻今”的问题上,像后来的吕思勉一样,用错了对象。
乾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康熙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
乾隆充分肯定岳飞,多次写诗赞扬岳飞,还巡视了岳飞故里和岳坟岳庙。
乾隆把岳飞视为同道,把他遥远的祖先金国皇帝视为外来者。
乾隆的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正可乘机事恢复,谁知虚力废经营”,“万里长城空自坏,至今冢树恨难平”等。
所谓“恢复”就是指南宋收复中原,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指杀害岳飞就是自毁长城,如今依然令人恨意难消。
岳坟岳庙在清朝乾隆以后,多次得到重修。
乾隆改变康熙对岳飞、秦桧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与明朝皇帝异曲同工,都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实现多民族融合。
但是,乾隆比历史上的其他人又多做了一些事,他把岳飞描绘成一个绝对忠君的形象,突出了“君臣之义”。
乾隆对岳飞形象的这一加工,成为后世很多人批评岳飞“愚忠”的源头,以至于清朝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所供奉的主要是关羽,还不愿供奉“愚忠”的岳飞。
直到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才改变了民间秘密结社的方式,在“驱逐鞑虏”的口号下,把岳飞当成了反抗满清的旗帜。
事实上,岳飞生前为了抗金多次抗旨,很多历史学家指出,把岳飞视为“愚忠”,至少是不准确的。
在皇帝制度下,岳飞的确有一点“愚忠”的痕迹,但是,抛开皇帝制度,岳飞对于国家、对于文明的忠诚,是无可指责的,也就是说,岳飞的忠诚里面,既有历史条件下对于帝王的忠诚,也有千古不变的,对于人间正义的忠诚,仅仅把岳飞描绘为“愚忠”,是完全错误的。
从上述简单的历史描述可以看出,南宋到清朝灭亡的约800年时间里,岳飞的形象其实变化不大,基本上以肯定为主,某些有否定倾向的观点,也没有彻底否定岳飞。
与之相伴的,就是对秦桧的态度。
自南宋以后,秦桧在历代官方史书上,都排在“奸臣”行列中。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几乎已经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
3、秦桧是奸臣有一个细节应该注意,在800年的中国历史上,秦桧大多只被称为“奸臣”,而较少像“民族败类”这样冠以“民族”的前缀。
岳飞虽然被肯定,但是,也很少把岳飞称为“民族英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特征:只区分正义与奸佞,只区分君子与小人,而尽量避免区分族群的你我。
然而,清朝灭亡至今已近100年,在这100年中,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人的思维和评价标准陷入混乱,对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进入了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
最近这100年对于岳飞和秦桧评价的混乱,远远超过此前的800年。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为秦桧翻案。
清朝灭亡以前约800年间,中国历史对于岳飞评价的变化不大。
从20世纪开始,在国内外交叉影响下,对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可以用游乐场的过山车来类比,大起大落、翻天覆地。
岳飞和秦桧仿佛坐在儿童玩具跷跷板的两头,轮番上天落地。
至今,这个儿童游戏还没结束。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思维混乱,历史评价标准莫衷一是,从理论界一直影响到大众。
4、评价为什么混乱第一个导致思维混乱的,就是来自西方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
前文说到,中国历史上元明清三朝,都存在民族问题。
但是,元明清三朝在划分民族界限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强调民族融合。
其中元朝这方面做得最差,所以不到100年便失去了统治权。
如果我们看得再远一点,号称盛世的唐朝,李姓皇族就不是汉人。
然而,中国人在文明和文化优劣的首要条件下,并不十分在乎这种民族区分。
民族融合和交往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如今河北、山西等很多地方的汉族人,其祖先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如今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其祖先实际上是汉族人。
但是,西方近代文化,搞出了一个绝对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只强调不同民族的区分,而排斥不同民族的融合。
这种西方思潮很快在岳飞评价上得到了体现。
西元1903年,一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第一大伟人岳飞》,当时在日本的个别中国留学生,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很快提出,岳飞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第一民族英雄”,从此,岳飞开始有了“民族英雄”的称号,此后,在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同盟会”之间,对于岳飞的评价展开了论战。
革命党人挺有意思,他们一方面要推翻清朝,另一方面又像清朝一样,把岳飞供为神,连陈独秀都搞了一个“岳王会”。
一些革命党人的入会章程要求,每个人都要向“岳爷爷”磕头宣誓,还要斩鸡头、歃血盟。
维新派的梁启超不太喜欢这套东西,梁启超认为,中国要强大,应该从汉唐寻找博大的胸襟,而不应该拘泥于宋元、明清“江山易手”的复仇欲望。
在这里我们看到,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已经开始体现:当西方人大力推行民族主义的时候,中国人不跟着搞民族主义,明显要吃亏;但是,像西方人一样搞民族主义,也可能伤害自己。
还是有一些中国人头脑是清醒的,满清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的态度倾向于梁启超,在李大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革命党人放弃了“驱逐鞑虏”这种过于民族主义的主张,而改为“五族共和”。
但是,“五族共和”是针对中国的内部。
对于中国外部,“中华民族”这个全新的概念开始出现。
于是我们看到,民国一成立,在国内很快又恢复了中国古代消除民族差异,加强民族融合的传统。
但是,由于国际大环境到处都是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的猖獗,中国人又不得不用西方民族主义这一较为落后的思想和手段,来应对半开化的西方人和尚未完成文明进化的西方文化。
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等人试图融合国内各民族的努力,淡化了同盟会当初对岳飞的民族英雄崇拜情结,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近代史上最早为秦桧翻案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西元1923年,历史学家吕思勉为了批评军阀混战,在他的一部历史著作中,贬低岳飞,将岳飞描绘为军阀,同时美化秦桧。
吕思勉“抑岳扬秦”的做法,在当时并非个别现象,西元1925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适,也发表文章指出,秦桧“真是冤枉”,胡适这么做的原因,与吕思勉并不一样,以后再说。
但是,这一“抑岳扬秦”的思潮延续时间并不长,到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国民党再次大力将岳飞树为“民族英雄”,并查禁了吕思勉贬低岳飞、美化秦桧的书。
这个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当后人把国民党描绘得一无是处,那么国民党查禁图书的行为,就与限制言论自由联系在一起,被查禁的书,似乎就成为了真理。
不管怎么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岳飞树立为“民族英雄”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它对于提高抗战士气、凝聚人心是很有好处的。
“918”事变后,一位文学家从相传是岳飞手书的一个古代碑帖中,找出了几个字,组成了“还我河山”这个横幅,其中“我”字,是从繁体的“义(義)”取的下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