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之《师说》
知识丰富,修养极高,却仍能从师请教的品质。
12. 《师说》中韩愈通过古人、今人的对比,用“_其___下__圣___人__也__亦___远矣 , __而__耻___学__于___师__”两句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13.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尚且跟从老师请 教疑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第三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 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 师的道理。
第四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 写作本文的缘由。
02
特别提示
Page 5
0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不要误 写成了“授”
孰能无惑 “孰”不要误 写成了“熟”
02
0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也”或“亦” 不要漏写了。
“庸”不要误 写了。
04
Page 6
05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别误写 成了“尤”。
君子不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齿”别误写 成了“耻”。
06
07
术业有专攻 “攻”别误写 成了“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艺”不要误 写成了“义”。
08
Page 7
03
高考真题
Page 8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 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 ”,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则说 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
Page 9
04
仿真训练
Page 10
9.韩愈《师说》中指出以“道”为择师标准的陈述句是: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师说》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两句是韩
愈对份量的风尚失传与对学问疑惑之难发出的感慨。
Page 12
11.《师说》中“ _其__出__人___也__远___矣__,犹___且__从___师__而__问___焉__”两句赞美了古代圣人
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
25.《师说》中写士大夫们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态度是“ 君子不齿 ”,但 现实是“其智乃反不能及”,于是作者感叹道“ 其可怪也欤 !”
Page 15
2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语句是:
“ ___位__卑___则__足__羞_____,___官__盛___则__近___谀____”。 27. 韩愈在《师说》中感叹从师风尚衰微之后,先讲圣人“_其___出__人__也___远__矣__” 尚且从师,后讲愚人“_其___下__圣__人__ 也亦__远___矣__”却耻于从师。圣人从师之明,
1.《师说》中“古___之__学___者__必__有___师_”以古人尊师重道为旗,为全文开篇,结尾又 以“ 余__嘉___其__能__行___古__道__”赞扬李蟠尊师,首尾对应,文气谨严。 2. 《师说》中韩愈用“____师__者____,所___以__传___道__受__业___解_ 惑也 ”两句开篇提出
工业者互相学习。
22. 《师说》中“_曰__师___曰__弟__子___云__者__,_则___群__聚___而__笑__之___”两句活灵活现地
写出士大夫嘲笑别人从师的情景。
23.《师说》中“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两句描写了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的原因。
24.《师说》中写由士大夫们嘲笑从师的人可以知道“ 师道之不复 ”,其后 果是与他们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批判当
Page 1
韩愈
目录/Contents
01 文 本 赏 析 02 特 别 提 示 03 高 考 真 题 04 仿 真 训 练
Page 2
01
文本赏析
Page 3
文本 赏析
Page 4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题,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 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 良风气。
愚人耻师之昧,一目了然。 28.《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观点是相同的。 29.《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两句描写了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
30.《师说》中揭示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句子是: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Page 11
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完年龄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人都可以从而师之,然后以
问句概括自己的从师之道是:“ _吾__师__道___也__,夫庸知其年_之__先__后___生__于___吾__乎_?” 7.《师说》中作者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_孰___能__无__惑___”的 观点,再说生在我前面的人“_其__闻___道__也__固___先__乎__吾 ”,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8.韩愈在《师说》中概括其从师行为的本质是“ 吾师道也 ”,老师存在的 根本原因是“ 道之所存 ”。
了教师的职能。
3.《师说》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两句以设问的方式指出
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4.《师说》中韩愈先以设问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有困惑,然后指出不从师的结
果是:“ 其为惑也 , 终不解矣 ”。
5.《师说》中韩愈指出,向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从师的原因是:“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向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从师的原因是“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8.《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认
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9.《师说》中运用了分承的写法。比如作者在写士大夫们在从师上“小学而大遗”,
并不明智时,“ 句读之不知 ”却从师了,这是“小学”;“ 惑之不解 ”却不
从师,这是“大遗” 。
2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
虽然才能走出一般人很多了,“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才智远不 及圣人,“ 而耻学于师 ”。
Page 14
21.《师说》中韩愈用 “ _巫__医___乐__师__百___工__之__人 ,_不___耻__相___师__”两句盛赞手
1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今从师态度的不同:古之圣人超出众人很多,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而耻学于师 ”。
15.《师说》中韩愈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做了对比,得出他们差距
的结论性句子是:“ 是故圣益圣 , 愚益愚 。”
Page 13
16.《师说》中写士大夫们在“从师”的态度上,对孩子是“ __择__师___而__教___之___”, 对自己同是“__耻___师__焉____”,自相矛盾,让人困惑。 17. 《师说》中指出童子之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是“_授___之__书__而___习__其___句_ 读者 ”, 并定性为“_非___吾__所___谓__传__其__ 道解其惑_者_ 也 ”,与韩愈理解的老师并不相同。
Page 16
再 会!
Pag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