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
临床表现:
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 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 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 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四肢
舌象 脉象
温和
红干 细数无力
厥冷
白润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 口渴,喜冷饮
身冷,蜷卧神疲, 口淡,喜热饮
附病案一
林×× 男 22岁
前晚睡觉时受凉,昨晨起床后觉身甚恶寒,伴发热(自测
体温38℃),鼻塞头痛,周身酸痛。 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后,发热稍减,头身疼痛亦减轻,仍 坚持工作。 昨晚开始发高烧,咳嗽,咯黄稠痰,口干渴,但已不恶寒。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 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三)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虚证 病程 长(久病) 实证 短(新病)
体质
精神 声息
虚弱
萎靡 声低息微
壮实
兴奋 声高息粗
疼痛
胀满 发热 恶寒 舌象
喜按
时时自减 五心烦热 得衣近火则解
附病案二
辨为里证、虚证、阴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qi,blood and body fluid
前晚睡觉时受凉,昨晨起床后觉身甚恶寒,伴发热(自测
体温38℃),鼻塞头痛,周身酸痛。 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后,发热稍减,头身疼痛亦减轻,仍 坚持工作。 昨晚开始发高烧,咳嗽,咯黄稠痰,口干渴,但已不恶寒。
今早遂来就诊,经检查:体温40℃,面色红赤,唇红而干,
肌肤灼热。口鼻气粗,咳声高亢,咯痰黄稠,口渴欲冷饮,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第一节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ight principles
八纲辨证
概述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通过四诊,掌握了辨证资料之后,根
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 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二)八纲辨证源流
1 、 《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龙汤主之。 ”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 参汤主之。”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化为寒证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伤寒正脉》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 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 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两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治则简介 表寒证--辛温解表 里寒证--温里散寒
表热证--辛凉解表 里热证--清泄里热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 • 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 则当补” 《景岳全书 • 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 虚, 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拒按
不减 壮热 添衣加被不减
质嫩,苔少或无 质老,苔厚腻 苔
脉象
无力
有力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1.虚实错杂
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
2.虚实转化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今早遂来就诊,经检查:体温40℃,面色红赤,唇红而干,
肌肤灼热。口鼻气粗,咳声高亢,咯痰黄稠,口渴欲冷饮,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附病案一
起病为表证、实证
发展为里证、热证、实证
总体辨为阳证
附病案二
刘×× 女 62岁
有慢性咳嗽史已20余年,反复发作
现症为:形体消瘦而弱,面色苍白,气短乏力, 食欲不振,咳嗽多痰,色白易出,胸闷不舒, 口淡不渴,大便时溏 舌质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滑
(二)热证
概念: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实热 阴虚生内热--虚热 临床表现: 恶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 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 寒 证 热 证
热
口 渴 面 色 四肢 不渴 渴喜 冷饮 白 冷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阳不足 形面色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肿,自 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 更泄泻,阳萎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真元, ………审是水虚,脉必细微,只宜大补 真阴……”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阳证
概念: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 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 淡而润,脉微欲绝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 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二)里证
临床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取其一,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 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 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二
便
舌象 舌淡 苔白 舌红 苔黄
脉象 迟或 紧 数
恶寒喜热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恶热喜冷
红赤
热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 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 尿痛,小便短赤。
《通俗伤寒论》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
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 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二)实证
概念: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 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 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 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 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 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
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表里与寒热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
辨证的概念
辨证,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四诊
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明各种临 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从而 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机作出判断 的过程
辨,判也。---《说文》 别也。---《小尔雅》 辨别,判断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 乡士》 辩论,争辩
证,谏也。---《说文》 证候 症,古通“证” 症状 病,疾加也。---《说文》 疾病
辨证的方法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 …
各类辨证方法之关系
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辨证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
(一)阴证与阳证
2.阳证 概念:是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临床表现: 面色偏红,烦躁不安,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 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为实证
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剌,脉洪大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阴不足
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 舌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 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二便秘结, 手足心热,脉数无力等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
亡阴证 概念: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 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 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