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专题名称】【专题号】F2【复印期号】2012年01期【原文出处】《》(京)2011年10期第4~10页【英文标题】Discussion on the Business Model for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ts Innovation【作者简介】曾福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410128【内容提要】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

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内容,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属于技术进步范畴。

研究发现,以专业农户为基础,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是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格局和演变趋势;家庭经营为基础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包含七个主要特征;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关键词】////一、引言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同时选择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这是由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以及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与问题决定的。

泰尔、屠能、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等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种植制度或土地利用方式,这更多属于农业生产经营技术范畴。

七户长生指出农业经营方式“问题不在于种植什么,而在于使用什么,怎样种植”。

农业经营方式似乎是以表现生产关系的经营组织为主要内容,其实考察的仍然是农耕方式。

国内学者们对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内涵界定和模式创新两个方面。

大部分学者将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混同使用(卜范达、韩喜平,2003)。

王征兵(2002,2011)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或生产技术道路、技术途径,而农业经营形式所涉及的是农业主体的权利和经济关系问题。

梁晓东(1984)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微观组织形式是农业经营形式,而不是农业经营方式。

于金富(2007)提出的生产方式的四个有机联系内容反映了经营模式的内涵。

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胡必亮(2003)主张确立一种“双轨”农业经营制度,即稳定自给性小农与发展商业性大农。

丁泽霁等(2001)提出了坚持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为农业微观组织基础、多种产权组织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战略思想。

杨国玉、郝秀英(2005)认为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客观要求,农业经营大户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

邓俊锋(2008)指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就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本文拟从农业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力两方面综合界定农业经营模式的涵义,从制度变迁角度对农业经营形式变化作推演,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分析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从而分析两个层面变迁脉络,确定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的方向,并提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对策。

二、农业经营模式的解读: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耦合的视角(一)农业经营形式农业经营形式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是以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劳动分工协作关系。

其主要有家庭(农户)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见图1)。

不同的农业经营形式形成不同的关系特征,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是改变这些关系。

家庭经营是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劳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形式。

集体经营形式是生产项目和经济活动由集体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核心特征是坚持农业生产资料公有。

合作经营形式是个体农户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参与合作组织。

从实践看,家庭经营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经营规模、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另外,农业经营形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可以相互结合和兼容的。

如中国的双层经营就是农户经营和集体经营的统一。

1956年实现的农业高级合作实际是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

农业经营形式发展道路总体上就是两条:一是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二是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家庭制小农经济。

目前家庭承包基础上的双层经营的发展趋势将是适度扩大规模:一是逐步走向联合与市场,发展专业户甚至家庭农场,通过产业化和专业合作组织来实现外在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组织规模”替代“要素规模”,推动“小农聚合”,改变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二是从组织和产业两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集体层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统”的功能。

图1 农业经营形式及其演变路线(二)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是与农业生产力相联系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和农业技术选择路径,主要包含要素种类、要素份额和要素组合方式等三个内容,主要有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精细化经营等(见图2)。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寻求最佳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

科尔内认为要素增加是粗放方式增长,要素生产率提高则为集约方式增长。

粗放经营是一种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主要强调由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产量。

推延开来,粗放经营是社会再生产中单纯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务扩张来实现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产和提质的经营方式。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以及较多的活劳动和畜力,主要依靠活劳动和畜力的投入来增加生产,强调劳动力的数量。

目前,精耕细作仍为中国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

精细化经营是将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与农学、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应用于获取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技术体系。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及要素重新配置,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换、精耕细作向精细化农业转换、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换。

图2 农业经营方式及其演变路线(三)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其中农业经营形式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具体表现。

农业经营形式是在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规定各农业经营主体的权利关系的权利束以及反映农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经营方式是生产力方面的具体表现。

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的改变实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

农业经营形式的演变包括不同经营主体的变化和同一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的变化。

但是,目前在中国更多地体现在同一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的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则更多地表现为集约程度的变化。

因此,这里引入土地规模标准来解释农业经营形式的过渡,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来诠释农业经营方式的过渡。

根据规模和集约程度两个维度大致可以分为分散粗放、规模粗放、分散集约和规模集约,构成一个思维模式矩阵。

不同农业经营形式与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结合构成不同的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和创新是农业的发展演变在本质上运用现代生产要素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适应性调整。

总体而言,农业经营模式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有机联系,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需要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协同变迁,需要根据国情和农情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及其创新(一)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1.家庭承包经营是适应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好或较好形式。

在中国,农业经营形式是随着农业生产力及农业经济水平调整而不断变革与完善的。

1949-1958年为农业合作社经营形式,1958-1978年演变为人民公社形式,1978-1984年基本实现了双层经营形式,1985年以来农业经营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和确定决定于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家庭承包经营具有内在优势和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家庭承包经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

但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参与市场竞争有“功能性缺陷”等矛盾影响家庭经营的生命力的延续,农户经营不是农业经营形式的全部,农户经营需要联合、协作、社会化。

农业经营形式的根本性变革势在必行。

鉴于过去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走向的脉络并不清晰,本文围绕农户经营发展脉络进行推演。

2.农户经营形式的基本脉络为:兼业户→专业户→专业大户。

贝克尔家庭生产模型强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深化。

陆学艺对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方向用“包、兼、专、联”四字概括。

本文认为农业经营形式演进的大致轮廓和轨迹是包产到户→兼业农户→专业户→专业大户。

新的集体经济企业和家庭农场可能成为农业经营形式。

(1)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分化和理性决策的结果。

农户兼业经营就是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到非农部门的跨部门经营现象,表现为亦工亦农或钟摆式的季节性兼业。

贝克尔家庭生产模型认为兼业是一种家庭决策行为,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是家庭内部分工的结果,是农户分化不彻底的表现和一种过渡形式。

农户兼业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1955-1986年日本兼业农户比重从%上升到%。

1975年德国的兼业农场比重为55%。

1969年美国兼业农场的比例为%。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农户兼业程度不断提高。

1984-1988年部分一兼农户和少量二兼农户开始涌现;1989-1999年兼业农户的比例不断上升;2000年以后农户兼业活动向着深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由于农户兼业在微观上是合理的,纯农户存在向兼业农户转变的动力和倾向。

(2)从农户兼业经营向专业农户经营转化存在典型过渡性。

兼业农户依靠“主业”与“副业”两条“拐杖”维持小农经济的生存和延续,制约了农地流转和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黄宗智)。

土地流转的停滞和小规模经营格局的凝固化,不会改变土地零散分割的局面,也不能增加农业分工程度、工作转换成本和学习成本递增,反而使专业化水平降低。

在宏观上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兼业的“微观合理、宏观低效”的特点可能会影响到农户兼业的最终前途。

尽管对兼业农户最后的出路在理解和预测上存在分歧,但是多数研究认为农户兼业是一种稳定形态而非农民离开农业的一个过渡,非农和农业将长期结合(Ayal Kimhi,2000)。

在中国农户兼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将继续发展。

但是,只要条件成熟,农户兼业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是一个趋势①。

专业农户就是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其土地规模、生产技能、管理和经营水平、经济效益、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适应能力均间于农户与家庭农场之间,具有过渡性特征。

随着农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户及其层级也越来越多。

当今中国兼业户大量增加,专业户正在兴起。

潍坊100多万农户中专业户占1/3,如果扩大统计口径则专业户的比例接近半数。

通过学习和模仿最终形成专业村甚至走向专业生产基地。

相关主题